工商社論》論第三季經濟成長概估的盲點

工商社論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週四公佈第三季經濟成長概估(advance estimate),結果優於原預測2.67%,達2.91%,隨後總統、閣揆及各部會紛紛上臉書宣揚四小龍第一的政績,嚴肅如蘇院長者還在臉書上比出yea的手勢說:「好想贏韓國,這季又贏了。」

經濟成長率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實質成長率,而GDP = C+I+G+X-M,換言之,經濟成長是取決於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及貿易順差(X-M)的表現。

第三季民間消費成長1.96%,低於原預測2.45%,輸出成長4.23%亦不如原預測4.76%,資本形成跌幅雖略見收歛,但仍較去年同期跌1.01%,看了這些數字,多數人會認爲:「經濟成長沒下修已屬僥倖,怎可能上修。」

然而,大家都猜錯了,經濟成長率還是調升至2.91%,較原預測高出0.24個百分點。何以如此?因爲商品進口衰退3.2%,比預期少了近百億臺幣,若把服務輸入算進來,整體輸入就更不如預期了,這個疲弱的進口推升了貿易順差,而順差的擴大又促成了經濟成長的上修,據主計總處概估,第三季經濟成長率逾五成來自貿易順差的貢獻(1.58個百分點),比八月預測的1.18個百分點高出甚多。

這樣說來,並非趨熱的消費、活絡出口推升了經濟成長,也不是臺商回臺起了振衰起敝的作用,因爲資本形成仍在下滑,真正讓第三季經濟成長上修的原因是進口衰退,沒錯,是進口不如預期促成了本次經濟成長的調升。

進口疲弱是好事嗎?當然不是,它通常是反映消費轉淡、投資不振或生產停滯,自非好事,但如今竟成了經濟成長上修的功臣,此一現象歷來少有,這到底該怎麼解釋?主計總處認爲:「這是因應中美貿易紛擾,廠商調整兩岸分工,以致部分進口需求改由國內產能支應所致,所以這是正向循環。」

然而,這個論述並不合理,試想因應貿易戰把部分產能移回臺灣意思是指從前由大陸美的產品,改由臺灣生產輸美,而因應這一生產,臺灣需要進口更多半成品零組件原材料纔是,進口怎可能會變少?產能移回臺灣應該表現在生產、出口的成長才是,怎會反映在進口減少?再者,國內產能是取代海外產能纔是,怎會倒過來取代進口需求?

把經濟成長上修歸功於進口疲弱,在數學上說的通,在經濟意義上卻不容易自圓其說,主計總處雖擬自生產面解釋,惟近年概估統計已無生產面資料,致其論述時而力有未逮,時而捉襟見肘。在總統大選的此刻,以如此薄弱的論述來上修經濟成長率,適足以給外界無限的政治聯想,其對政府統計公信力豈能無傷?

對國民所得稍有涉獵者都明白,統計不同於預測,日前主計長朱澤民在立法院強調統計比預測接近事實,這是有道理的。然而,國民所得統計定義、編算方式經常是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什麼是事實,恐怕連置身其間的編算者也茫然了。再者,我國GDP規模高達十七、八兆,既有生產面的統計,又有支出面的資料,雖說如今已不需力求GDP雙面平衡,但彼此參照總是必需的,生產帳、支出帳編算的結果孰輕孰重?如何折衷?其中不免涉及主觀判斷,而這個判斷是否更接近事實,吾人也就不得而知了。

政治人物喜歡談GDP,喜歡拿數字吹噓,但他們對數字的來源及其意義常是懵然無知,身爲政府統計官員自應在專業上努力,而非在政治上附和,前美國勞工統計局局長諾伍德(Janet Norwood)曾說:「局裡拿出去的各種經濟資料,不但內容上應該精確而超黨派,連形式都應該如此。」當遇到重要議題時,她說:「我願意相信原則,而不是上級的指示。」

諾伍德還說:「在政府部門做事,就應該保有超然獨立的主張與堅持,不過這並不容易,例如當你必須糾正總統的意見時,該怎麼辦?這時我們就會糾正他。」長期以來,面對總統、院長等高層拿起數字誇誇其談,我們何曾看見統計官員勇於糾正?而對於上級不當指示,能面折廷爭者又有幾人?臺灣的諾伍德在哪?沒有諾伍德這等勇氣與堅持,統計公信力從何而來?

我們觀察第三季相關資料發現,非僅從支出面解釋經濟成長上修理不直氣不壯,即使從生產面解釋亦然,第三季企業電力用電量較上年同期衰退0.7%,而高速公路聯結車通行量也呈零成長,從歷年用電量、聯結車通行量與生產活動高度相關看來,第三季生產面的表現自不可能太好,經濟成長率能否達到2.91%,主計總處應再斟酌。

依國民所得統計編算程序,經濟成長率從概估、初步統計到最後確認還有相當時日,目前2.91%只是概估,相信月底國民所得評審會召開之前應該可取得更詳細的資料,至盼主計總處官員能效法諾伍德,提出讓人信服的經濟成長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