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論景氣亮紅燈的隱憂

工商社論

國發會月初發布元月景氣報告,亮出連續第二個月的黃紅燈代表景氣趨熱,日前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在立法院答詢時更表示,即將於下週公佈的2月景氣有可能亮出紅燈,這雖代表景氣熱絡,但短短數月燈號三級跳,說明景氣確有過熱之虞

這份景氣報告是根據金融面、信心面及實質面九項指標變化綜合判斷,去年7月以前亮的多是景氣趨緩的黃藍燈,8月至11月轉爲趨穩的綠燈,自12月迄今年1月升至趨熱的黃紅燈,依國發會初估2月可能出現紅燈,短短八個月之變化可謂大矣。

近期景氣趨熱亮出黃紅燈,系得力於金融面、信心面,包括貨幣供給M1B、股價指數及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等三項全得滿分,惟非農部門就業人數仍處於最低分,而出口機械設備進口值平穩中仍有反覆,這說明此波景氣回升,金融面及信心面更勝於實質面。

龔主委於立法院表示,這一波的景氣回升不只是金融面熱絡,實質面如出口、消費及投資也表現不錯,因此沒有泡沫的疑慮。這話顯得太過樂觀,因爲金融面及信心面等三項指標的表現遠遠超過滿分的水準,其熱度是景氣燈號無法呈現的,例如股價指數,依燈號估算標準,只要年增率達17.5%即可得滿分,而元月分股價指數年增率高達30%,是不是遠遠超過滿分的門檻?而貨幣供給M1B的紅燈門檻也只有14.5%,元月已達19%,若依昔日第一版的景氣燈號設有「雙紅燈」,如今金融面指標亮的恐怕已不是紅燈,而是雙紅燈了,這說明近期金融面及人們的預期心理的確是過熱了。

以昔日第一版的景氣燈號的標準來看,出現黃紅燈便要注意景氣是否過熱,待出現紅燈便要剎車,一旦升至雙紅燈意味着景氣極端過熱,事態緊急,應採取抑制措施,如今看來,我們的資本市場不論是股市或是房市都有過熱現象,只是目前沒有「雙紅燈」的設計,以致未能反映其極端過熱的走勢,這是解讀景氣燈號時須注意的地方。

事實上,從近期股市、房市的走勢大家已可感受到金融面過熱的情況生產、出口等實質面雖不錯,但仍遠不及金融面的熱絡,以此而言,我們自然不能對這一波景氣過度樂觀,毫無警戒,以免泡沫由是而生,通膨捲土重來,昔日報告裡「雙紅燈」以緊急名之,紅燈以剎車稱之,直白生動,既有示警作用,亦有政策意涵,值得參考。

龔主委日前於立法院被立委曾銘宗詢及亮紅燈是否有疑慮時,也表示:「去年上半年適逢疫情,在比較基期偏低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亮紅燈不能算過熱,但如果過了6月還亮紅燈,那就要特別關注了,屆時要關注總體指標的變化,特別是物價是否快速上揚更要留意。」這個分析是有道理的,然而,如前所言目前的景氣燈號設計沒有雙紅燈,低估了近期金融面的熱度,若待6月才關注,恐怕爲時已晚。

臺灣上次亮景氣紅燈是2010年8月,而亮景氣黃紅燈是2011年2月,臺灣已有十年左右沒有亮紅燈或黃紅燈,而期間至少經過兩次循環,兩次擴張期(2012年1月~2014年10月,2016年2月~),十年之久竟沒有半顆黃紅燈、紅燈,前所未見,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稱此爲「後勁不足,半途而廢」的復甦,形容得極爲傳神,這樣疲弱的復甦,微弱的擴張期終於在近期出現改變,這自然是好事,生產、出口的回升自然有助就業、薪資的成長。然而,如果以金融、信心及實質爲景氣的三駕馬車,如今金融、信心的過熱亦是隱憂。

回顧1986年6月至1989年7月,3年之間景氣亮了27個月的黃紅燈、紅燈,身處當時只覺得經濟繁榮,非僅股市、房市熱絡,出口、生產亦佳,以出口而言,1986~1989年的成長率依序爲29.6%、34.6%、13.1%、9.3%,連年兩位數的出口成長,讓大家相信股價、房價的上揚是有實質面支撐的,然而,泡沫與繁榮真僞莫辨,參差相隨,迨1990年信心恐慌,榮景幻滅,股價指數遂於半年之間萬點跌至3,000點以下,經濟蕭條,哀鴻遍野,景氣重返藍燈。

我們認爲,近期國內景氣回升固然可喜,能亮出紅燈固然值得稱道,但切莫大意,歷史上的繁榮與泡沫總在一線之間,1930年代的美國大蕭條,1990年臺灣的股市崩跌,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所釀成的全球金融海嘯,在蕭條、崩跌及風暴來臨前都是萬里晴空,一片繁榮,然而向來繁榮與泡沫真僞莫辨,參差相隨,這是可怕之處。

朱柏廬治家格言有云:「宜未雨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近月處於乾旱的臺灣對臨渴掘井當是特別有感覺,然而臨渴才掘井,爲時晚矣,因應乾旱如此,因應景氣亦然,未雨綢繆之重要,於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