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意險費旅需要市場化調整

韓亞航空發生空難,再加上飛機國民出行市場普及,越來越多的旅客對航空意外保險(以下簡稱航意險)高度關注。記者觀察發現,保費僅爲20元的航意險卻隱藏着諸多秘密。   不可不知的航意險秘密   秘密一:不投航意險,也可獲得賠償。

實際上,機票車票船票裡其實都包含着一份強制“承運人責任保險”,俗稱“座位險”——按飛機、輪渡、火車客車乃至地鐵乘客座位計算費率,由運輸方給保險公司投保,如途中發生意外致使旅客傷亡或行李損失,依法應由運輸方承擔的經濟賠償責任,由保險公司支付賠款。2006年我國頒佈的《國內航空運輸承運人賠償責任限額規定》明確,國內民用航空運輸旅客傷亡賠償最高限額爲40萬元,與航意險保額相當。   秘密二:一些航意險還包括延誤險。

記者從中國南方航空公司獲悉,購買該公司機票的航空意外險中就包含了航空延誤險,若航班延誤4小時以上可獲得300元的賠償,若超過8小時則可獲得800元至900元不等的賠償。而其他一些航空公司則將航空延誤險與航空意外險分開銷售,旅客可以自主選擇。   秘密三:諸多替代險種任君選擇。

目前,一些產險公司已相繼推出交通工具意外險,搶灘航意險市場份額。對比發現,在相同保額下,交通工具意外險更便宜、購買渠道更方便、保險期限更長。   然而,爲什麼作爲投保人消費者卻“矇在鼓裡”呢?記者調查發現,一方面是商家指望通過航意險賺取代理費,通常與航空公司是利益共同體,沒有“動力”盡到告知義務。此外,一些保險公司故意讓消費者忽略自身權益,“沒人維權背後偷着數錢”。   航意險費率應市場化調整   “渠道爲王”,在保險業也是如此。航空機票售點旅行社等保險兼業代理機構壟斷着大部分航意險的保費資源,並哄擡代理手續費。因此,通常這份20元的航意險,保險公司受益只有三四元,而其他費用則被代理方拿走。   “運營費、渠道費等附加費佔航意險純保費的比例達80%以上,這明顯違背了保險精算原理,屬於漫天要價。”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院長郝演蘇認爲,按照國外通行做法,保險產品附加費用佔保費比例的上限應該限定在25%以內,如此才能擠掉中間“水分”,保護消費者利益。   不可理喻的是,一面是航意險市場不斷擴大,一面是保費額鐵打不動,嚴重偏離市場價值軌道。   有數據顯示,民航乘客量近三年累計接近4億人次,如果以10%的購買比例計算,航意險的收入高達8億元。而現行收費標準,仍然沿襲1996年的相關規定。   專家認爲,保費收入逐年增加、經營成本不斷攤薄、空難風險總體可控、賠款支出有限的情況下,航意險要麼下調費率,要麼擴大保險責任,還利於民。   郝演蘇建議,航意險的定價權應交給市場,在此基礎上,保監會再對航意險做出科學的費率精算,才能維護投保者權益,“特別需要對航意險的渠道附加費用比例作出最高限制”。   多管齊下規範航意險市場   防止假保單大行其道,消費者首先要擦亮“火眼金睛”。根據保監會規定,航意險應實現系統聯網電腦出單,禁止手工出單或脫機打印。因此沒有電腦出單的手寫保單一律爲假保單。而代理出售航意險的機構必須有保險監管機構頒發的《經營保險代理業務許可證》,並置於營業場所顯眼處。   面對禁而不絕的假保單市場,業內人士認爲,應該對航意險保單進行統一編碼,可以防治兼業代理機構製售影子保單”。此外,還可以發動羣衆力量,通過開展有獎查詢、搖獎兌換里程或保單等活動打擊假保單。   “在國外,航空業充分競爭,航空公司會隨機贈送航意險。雖然只有三四元成本,但大大降低了渠道費,減輕了乘客負擔。”據郝演蘇預測,隨着綜合意外險的逐漸普及,航意險或被替代,“航空險退出歷史舞臺,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