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教育焦慮和教育不均衡的破局之道

近日,童行學院舉辦了《面向未來,教育焦慮的破局之道》暨童行“少年成長計劃”發佈會主題論壇。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在論壇上講述了教育的“三堵”,分析瞭如何結合時代發展趨勢疏通教育的“三堵”,爲孩子找到更好的出路。

以下爲演講全文:

大家好!感謝大家能夠來到這裡,聽我分享我對於教育焦慮問題、教育不公平問題的思考和實踐。

我們都知道,如果某個河道被堵住了,就會導致出口狹窄、河水淤積。教育焦慮的產生也類似。出口狹窄的堵,會使得所有身在其中的人都被裹挾了,覺得非常痛苦。教育實際上有“三堵”。

第一種堵是出路之堵

目前我國初中升高中升學率大概是50%,高中升大學的升學率也很低,考清華北大、考985、考211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家長們會覺得,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名校就沒有好的出路。

第二種堵是興趣之堵

有些家長覺得,孩子不愛學學校東西,學校外的世界對孩子來說太有趣了。孩子看動畫、打遊戲、在網上社交、刷抖音,每天孩子有這麼多想玩的東西,但就是不愛學習。這就是孩子的興趣之堵。

第三種堵是資源之堵

很多好的私立學校或公立學校集中了很多優質資源。比如由清華北大的博士擔任教師,有好的校舍和設施條件,有豐富的活動。與此同時,很多小地方的學校校舍空空,連一個圖書角都沒有,也沒有上副課的任課老師

有了以上三種堵,想讓家長不焦慮是非常困難的。所以我今天想和大家討論,在這種局面下,我們有沒有可能有破局之道?

在我看來,第一種堵和第二種堵是同一問題的一體兩面。什麼意思呢?今天,學校以外的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得非常有趣,吸引着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孩子恨不得每天都跳到這樣的世界裡,可還是得學學校裡的東西。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如果把學校以外的世界當成洪水猛獸,就會恨不得把孩子禁閉起來,讓孩子永遠不要看到外面這個有趣的世界。但你換一個角度想,外面的世界變得這麼有趣,那麼學校裡的學習是否也可以有一定的調整,讓教育出口變得更多?

教育的出口其實可以更多。我們可能無法增加名校的招生機會,但是我們能增加教育的出口。一個孩子即使沒有上名校,也可以有更多的出口和更多的可能性

爲什麼我會這樣判斷呢?因爲世界變化太快了,新科技、新商業模式、新產品和新業務領域,都會帶來很多新機會。但是很多時候,家長並不知道有這麼多的機會存在。

根據Boss直聘的研究,當前人才缺口最大的五個行業是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醫療健康、內容創作和金融科技。有的行業崗位的人才缺口高達50萬-100萬。其中尤其缺乏的是跨學科人才。也就是說,市面上很多新領域是極其缺人的,而且都提供了非常優質的工作機會。

我自己非常關心設計師相關的領域,因爲我女兒喜歡畫畫,如果她以後能成爲設計師,做她喜歡做的事,我會非常支持她,並不是很在意她會不會上名校。像設計師這樣的崗位有很大的人才缺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沒有可能把關注重點放在孩子的才能和興趣上,而不是上名校的名額呢?有沒有可能在孩子感興趣方向上尋找出口呢?

我們可以看到,新興領域需要大量的人才,但問題是,傳統學校裡的學習方法和學科設置和這些領域其實是不掛鉤的。

第一,這些領域大都是創新領域,需要教育者具備很強的創新思維。

第二,需要教育者有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

第三,這些領域都會涉及科技、人文、藝術的跨界,是非常前沿的領域,很多學校的學科設置還是按照傳統方式,並沒有跟得上快速變化的時代。

因此,要做好這些領域的職業教育,需要教育系統爲這些領域開闢新的通路。

“少年成長計劃”是我對於目前教育焦慮局面的一種想象。如果我們能在孩子的少年時段給他搭出一些通道、好的出口,讓他看到自己除了在學校裡學習好外,還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出路導向自己喜歡的人生方向,那麼當他有了目標,他心裡可能就會有一道光去引領着他。

● ● ●

我前幾天寫了幾篇科幻小說,在小說中暢想未來教育。其中有一篇小說想象的情景是,孩子們在學校裡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很多方向去學習。不管選哪一個方向,他們都可能得到這個方向上的培養。這樣的話,他們就能在中學的時候進行自我探索,並在之後成爲這個領域裡的從業者。

我今天介紹童行學院少年成長計劃,就是想把這樣的想象化爲現實。我們即將推出的項目包括少年建築師成長計劃、少年時尚設計師成長計劃、少年生物學家成長計劃、少年藝術家成長計劃、少年遊戲設計師成長計劃、少年文學家成長計劃、少年自然探索者成長計劃等等。我們以後可能還會推出一些前沿領域的成長計劃,比如少年AI創新者、少年動畫師、少年宇航家成長計劃等等,這些前沿領域以後可能需要有大量的人才。

按照少年成長計劃的構想,如果我們在孩子的少年時期給他們搭建出很多條路,讓他們可以通向自己喜歡的領域,能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找到自我,在自己選擇的方向上得到提升。這是我對教育“出路之堵”和“興趣之堵”的思考和解答。

我們爲少年成長計劃做了一些很有趣的規劃。我們和清華、北大、中央美院、中國傳媒大學的很多老師一起構想未來的課程

比如,在少年藝術家成長計劃中,我們會給孩子做一個策展人的課程,讓十多歲的孩子自己策劃藝術展,並在線下實際展出;

在少年建築師成長計劃中,我們會十多歲的孩子學習建築設計,通過真實工作坊模擬建築師的實際工作;

在少年時尚設計師成長計劃中,我們會讓孩子通過一個學期學習設計的基本方法,可能會給自己製作出一件禮服;

我們還會有科技方面的項目,像少年生物學家成長計劃,學習基因科技、生物科技方面的知識,我們會和科技公司、實驗室合作,讓孩子從小就可以得到實驗方面的培養。

我們目前正在構想和研發這些課程,未來還會提供更多課程。這些課程是進階課程,9-14歲讓孩子先了解一個領域,得到一些專業的培養。14-18歲會模擬很多貼近職場的項目制學習。我們希望孩子到了18歲能達到準職業的發展水平,能夠進入一些專業的團體,獲得實習機會。

我希望,童行學院在少年成長計劃中成爲一個領頭人,我們並不是唯一的內容研發或課程研發。我們希望把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把更多來自新興行業、新興領域的創新人才和優秀師資聚在一起,能給全國的孩子提供這樣的課程。我們期望,讓大中小型的城市和農村的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這些新興領域,能夠得到專業的培養。

● ● ●

少年成長計劃的形式是:研究討論型線上課和創造實踐型營地課。

有人說,少年成長計劃聽起來非常高大上,看上去像是適合精英家庭的新課程,會不會引起下一輪的內卷呢?

我想說,我們想做的探索是平價的、低門檻的、能讓全國各地的孩子都可以上的課程。

我們的學習是用線上研討課形式,讓中科院專家、清華北大等高校的教授通過視頻講課,然後童行的老師帶着孩子去做線上的研討。

像目前正在上課的“翼龍探索線上課”,由中科院專家講課並引領教研,童行老師引導討論,讓孩子自己提出猜想和論證。像這樣的四周項目式課程我們只賣300多塊。我們不希望價格、地域或其他任何外在條件成爲上課的門檻。

我們的實踐是假期線下營地課。線下課肯定要貴一些,因爲成本很高,那這是不是屬於少數精英家庭的孩子才能享受的呢?其實不是。我們營地課的老師都是在鄉村支教的老師,我們通過線下營地課獲得盈利,並在開學之後給老師發工資,讓老師去支教。

我們在福建、四川、吉林、甘肅等省份都有支教學堂。未來在少年成長計劃開始後,當我們有更多的線下的盈利和工作坊,我們也會招聘更多的支教老師。支教老師會把我們的教育理念帶到全國各地的學校裡。在我們的支教老師任教的學校中,有的沒有音樂老師,有的沒有美術老師,我們一個老師要擔負六個年級的科學、人文藝術的課堂教學。這是我們希望能夠把優質資源通過普惠的方式進行推廣的一個原因。這裡,我很希望能有更多人來應聘我們的營地支教老師,能夠真正去到山村裡,給孩子帶去更好的課程。

不管是線上課還是線下課,我們都採用了項目制學習方式。項目制學習的特點是,真正讓孩子去體驗,在真實的環境中解決問題。我們研發的一些項目制學習課程目前已經成爲一些學校的綜合實踐課。國家正在大力推廣綜合實踐課,可是很多學校缺乏課程教研的能力

我仔細思考了關於教育公平的問題。我們經常說教育資源不均,其實,最寶貴的教育資源不是大樓或校園,而是教案、教學方式和教師。所以,如果讓我來做對於教育公平的探索,那我能夠想到的就是賦能給全國更多的教師,把我們和專家聯合研發的課程給到所有的學校,給到這些教師好的培養,讓全國各地的老師都能夠用好的教育方式去教學。

山東一個小學曾給童行發來視頻。他們在上我們授權給他們的一些項目制課程,孩子非常喜歡。孩子對於像火星探索、人類文明起源這樣的項目表現出了超凡的熱情

在教育焦慮和教育不均衡的破局之道里景芳老師提到的泉海小學PBL社團視頻。

其實,不同地區的孩子的熱情,他們的好奇心,他們對於問題的思考是沒有差別的,有差別的可能是他們能夠接觸到的資源。

未來我們希望賦能給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如果任何公立學校也想要這樣綜合實踐類課程、項目制學習課程,都可以聯繫我們,我們可以把課程免費授權給大家。

● ● ●

那麼我真正想做的是什麼呢?這涉及我爲什麼做教育。

我從清華畢業後做了幾年宏觀經濟研究,在清華得到了恩師的一些指點,我很希望能夠爲國家政策做貢獻,所以我在那幾年做政策研究的同時,也會做關於教育方面的政策研究。

後來,我不僅僅做一個研究者,還做一個實踐者,是因爲我想嘗試推動一些真正可落地、可複製的模式,也藉助現代技術去解決一些問題。

具體來說,首先,我們希望通過現代互聯網技術,讓平價的課程資源人人可及。其次,我們希望通過標準化的課程設置和遠程的教師培訓,讓好的課程以公益方式進入校園。

最後,我們通過營地課程的盈利支持我們的支教駐站老師,也可以讓支教變得可持續。

我做這些嘗試,涉及我爲什麼從一個研究者變成一個真正的實踐者?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想探索在今天的時代,我們能否通過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的技術模式,去改變教育的一些根本的侷限性。

因爲傳統的教育都只是發生在學校裡。學校因爲受到地域和地方經濟財力的影響,必然會產生資源的不均衡。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通過新的技術模式,讓教育資源流動起來呢?

我們能不能夠通過新的商業模式,讓金錢資源流動起來呢?這些都是可以跨地域、跨行業流動起來的,將真正好的教育資源分享給所有的人。

這是我自己最想探索的事情,是我現在做教育的目標,也是童行學院整體的願景。所以在少年成長計劃發佈之後,我們會把童行學院更名爲童行教育。

因爲童行學院更多是我們自營的課程。更名爲童行教育之後,我們其實更多的是想要聯合所有對於教育真正有理想的、想對教育做出好的革新的志同道合的夥伴,我們去共同推行一項事業。在這樣的事業裡,大家保持互惠互利、攜手共進的關係,纔是一個更好的、能夠真正讓我們的社會有所改變的一種局面。● ● ●

最後,我想分享一些思考:如果有一天,像我自己所暢想的那樣,我們能夠通過互聯網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讓身處各地的孩子都可以很容易接觸到好的教育資源,我們爲每一個孩子都搭建好的教育路徑,一切都是沒有門檻的,價格也是低廉的,當我們做了所有這些之後,那個時候,真正的門檻是什麼呢?

那時候,真正的門檻變成了內驅力。也就是說,當這些資源放到了你的面前,也許你有所有的路徑通向光明的未來,可是是什麼驅動你學習呢?這對於很多孩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今天,如果不是家長充滿雞血地去逼孩子學習,可能孩子壓根兒就不想學習。他們可能對於自己的未來沒有什麼規劃和設想。可是,我們如果把所有的路徑都擺在他們面前,到底有什麼東西真正能夠推動他們主動學習呢?這就涉及教育的最終目的。

我認爲,教育的目的是讓一個人真正自我實現。要做到自我實現,需要一個人自我理解,有自己的元認知,要認識自我,還需要一個人有對於未來的期許。這才能夠讓人真正有內驅力去學習。

可是,自我的內驅力、自我實現的動力,並不是孩子們自然而然產生的。這意味着需要我們的父母去幫助。我們的父母要看見孩子,在家庭中去鼓勵孩子、尊重孩子。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夠看到孩子的特質,鼓勵孩子自己探索和嘗試,那麼將來所有的機會對於孩子來說纔是真正的機會。

少年成長計劃有一個門檻,就是主動性的門檻。比如少年文學家成長計劃,可能開始就要求你是有興趣的,來了以後不會有人逼着你寫東西,你一定是自己就喜歡寫,天天在家沒事就寫,那這樣的孩子纔會適合這個計劃。比如少年生物學家成長計劃,我們不會逼你做題,你要對這個方向有興趣纔會跟隨老師思考,把老師希望你做的思考轉化爲自己的研究和探索。

這種主動性或興趣從何而來呢?那就涉及我們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育的那種控制與灌輸的思想,而從一開始就要激發或者鼓勵孩子主動學習,因爲只有當我們給孩子的是問題,當我們給孩子的是一個有趣的世界,我們鼓勵他去探索、思考,從一開始就是這種探究式的學習,讓孩子愛上學習,等他長大,他纔會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人生方向。

● ● ●

對於3-9歲的孩子,童行學院提供了引起興趣的基礎課程。

我們希望孩子通過基礎課程看見大大的世界,瞭解世界的方方面面,瞭解古今中外的方方面面。我們希望能夠喚起孩子一種主動探究的熱情,讓他們知道原來這個世界這麼美麗,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人在探究這些有趣的問題,讓他們對於瞭解這個世界,理解這個世界,產生自己的好奇。

通過基礎課程的學生都會具備一定程度的創造力和主動思考能力,之後再進入少年成長計劃,纔可以成爲一個自我驅動的人才。

我們給3-6歲孩子提供了世界之旅、哲思之旅音頻課,幫助孩子對於世界有全景認知。我們給6-9歲孩子提供了時空之旅、經典之旅AI課,讓他們跟着過去的科學家,歷史學家,藝術家去完成自己的項目。

我們希望他們到了九歲以上,進入少年成長計劃的時候,可以明確說出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未來要到哪裡去。這種元認知能力,這種對於世界的理解和自我的理解,其實才是一切學習的起點。

不管是我自己還是童行學院的老師,還是同樣秉持着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的教育者,都會知道,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是土壤,是補充,是養料,是路徑,但是孩子的人生路是他自己走出來的。

● ● ●

我們今天發佈少年成長計劃,希望能讓父母看到孩子未來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希望孩子的這種可能性真的能轉化爲他們自己光明的前途。

父母很多時候在自己的人生裡沒有太多選擇的機會,一直學學學,很隨機地報了一個專業,然後就在這個專業裡做一輩子。可是未來我們的孩子有非常多的選擇,我們需要讓他們具有這樣的選擇能力。這種選擇的能力很多時候不亞於他們去做題的能力。

我一直相信,只要孩子真的喜歡,只要孩子真的適合,他找到了自己內心中有熱情的方向,那麼他一定會驅動自己學得越來越好。孩子的潛力永遠超過我們大人的想象。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