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阮弼真君文化祭倒數登場 大陳美食傳承先熱身

花蓮阮弼真君文化祭第一梯次美食教學在阮弼真君廟舉辦,民意里長顏春有等人教臺灣觀光學院學生豬肉飯、薑茶面,讓大陳獨特的美食不致失傳。(圖/花蓮市公所提供 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花蓮市阮弼真君文化祭將在11月29日登場,透過宗教讓民衆認識大陳獨特的信仰文化與生活,在文化祭展開之前先從大陳美食傳承開始熱身。21日下午第一梯次美食教學在阮弼真君廟舉辦,民意里長顏春有等人教臺灣觀光學院的學生做豬肉飯、薑茶面,讓大陳獨特的美食不致失傳。

這場美食教學邀請民意里長顏春有與社區居民瞿桂鳳徐桂英等人指導。第一梯次教大家做的是豬肉飯、薑茶面,臺灣觀光學院招生事務中心廚藝領域副召集人方俊生帶了12名該校廚藝系四年級的學生來學習,花蓮市公所主任秘書翁美華偕同文化及觀光發展所長宋瑜華等人也到場觀摩,一睹大陳美食料理。

翁美華主任秘書表示,大陳風味餐館在國內並不多,多半是由長輩傳給子女家傳手藝,爲讓這獨特的料理不致失傳,花蓮市公所在阮弼真君文化祭登場之前舉辦美食傳承硏習活動,特地與臺灣觀光學院合作,並且開放名額讓花蓮鄉親到場觀摩,希望讓大家對大陳美食文化有更多的認識,感謝大陳一村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樑開富的支持,讓大陳鄉親在味覺視覺中找回逐漸淡去的記憶。現場也邀請兒福聯盟課輔班的學童,讓他們品嚐好吃又獨特的大陳美食。

豬肉飯對大陳人來說,是道展現對客人熱情歡迎的料理,顏里長說,大陳島物資缺乏,不容易獲得豬肉,因此吃到豬肉的機會並不多,但只要有遠道而來的客人來到家裡,主人就會準備這道烹煮需要花費一個多鐘頭佳餚,以展現大陳人對客人的熱情。

顏里長示範教學,他說,豬肉飯以往用的是五花肉,尤其愈油愈好,但現在的人比較不太吃較油膩的食物,因此他改以梅花肉,至於海鮮用的是墨魚,但尋遍市場買不到,所以他買了口感軟嫩的軟絲。顏里長邊切菜邊提醒來上課的學生,這次教學已將壓箱寶傾出,所以一定要把每道程序認真筆記,希望在阮弼真君文化祭那天端出成果

薑茶面是大陳婦女產後月子時所準備的佳餚,負責這道美食料理教學的是瞿桂鳳與徐桂英,她們說生平第一次教學就獻給阮弼真君文化祭,希望大家都能受用。雖然叫做薑茶面,但主食卻是米粉,瞿桂鳳先煎蛋皮切絲,並且備好材料,包括豬肉、透抽、茭白筍、鈕釦菇、蝦乾、金針等,不過她說,薑茶面最特別的是高湯,也就是用老薑切片曬乾熬成湯,具有禦寒補血之用,再淋上大陳老酒,更是美食精華

花蓮市公所表示,第二次梯次美食教學爲10月29日,將由專人指導鰻魚鯗、麥油煎及大陳炒年糕作法,11月11日則由臺灣觀光學院廚藝系的學生掌廚,將兩梯次所學到的五道菜端出,做爲美食成果驗收。

雖然到場觀摩的名額已經額滿,不過,11月29日阮弼真君文化祭則有大陳美食饗宴,歡迎花蓮鄉親前往參與正式登錄爲重要文化資產的「大陳新村阮弼真君祭典」之外,也親身感受專屬大陳美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