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經理把脈“碳中和” 三大投資主線呼之欲出

24日,“光伏屋頂指數”等概念板塊多隻個股漲停。對此,公募人士指出,在“碳中和”發展趨勢下,新能源產業長期發展趨勢較爲明朗,可重點佈局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和新材料替代三大投資主線

搶灘BIPV市場

24日市場消息稱,國家能源局綜合司近日下發關於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通知。本次獲得試點方案報送機會的屋頂分佈式光伏和分散式風電類似,是已獲驗證的主流可再生能源分佈式應用模式。具體的方式包括BAPV(以屋頂爲載體、沒有建築功能)和BIPV(光伏與建築更深層次的融合產物)。

受此刺激,24日光伏建築一體化相關板塊大幅上漲,秀強股份維權)、嘉寓股份等板塊內個股紛紛上演漲停潮,漲停或漲幅超過10%的股票數量超過了20只。

而在6月22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發佈《關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相關事項的公告》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負責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受此影響,23日以來節能環保、碳交易概念股高開高走,十多隻相關概念股漲停。截至24日收盤,華自科技連續兩日漲停,報收16.68元;東方日升24日則大漲14.24%。

實際上,相關光伏企業早已通過跨界收購、積極擴產等方式,搶灘BIPV市場。隆基股份3月發佈公告稱,擬以協議轉讓方式現金收購森特股份1.31億股股份,擬成爲森特股份第二大股東,藉此整合產業鏈資源,提前佈局BIPV市場。

新能源行業大發展勢不可擋

景順長城新能源產業股票基金的基金經理楊銳文指出,“碳中和”本質上是一次能源的低成本轉型。從這點來看,新能源產業長期發展趨勢較爲明朗,或許是未來十年可見證的、少數的十倍以上量級產業機會,投資者可選擇優秀公司長期持有。

前海開源清潔能源混合基金的基金經理、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今年我國提出“雙碳”目標,爭取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即2060年要實現新增碳排放爲零。從2021年算起,還有約40年的時間。“也就是說,在未來相當長時間之內,我們都會伴隨着‘碳中和’這個趨勢,意味着我們要通過發展新能源來替代傳統能源,從而減少碳排放,這個趨勢會促使新能源行業大發展。”

恆生前海基金專戶投資部總經理祁滕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從目前情況來看,預計和“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管理辦法,可能首先會在電力行業落地實施。從減排節奏上看,能源行業的減排會遵循先減排、後零排,甚至負排的節奏,也就是短中期內加強天然氣的利用以替代煤炭和石油,長期趨勢則向可再生能源轉型。

“目前國家的政策導向是鼓勵使用天然氣,這將會推動燃氣機組的碳排放控制更爲寬鬆。未來,預計免費配額將會縮減,無法滿足傳統能源發電企業的碳排放需求。在傳統能源企業對多餘配額交易需求提升趨勢下,將使得可再生能源企業通過交易獲取額外收益,而傳統能源企業的減排成本,將會進一步提高。”祁滕說。

聚焦三大投資主線

平安基金ETF指數投資部副總監、平安新能車ETF基金經理錢晶指出:“‘碳中和’作爲未來40年發展趨勢,從目前政策方向和技術可行性來看,光伏發電、新能源汽車普及和新材料替代是三大發展主線,蘊含着好的長期投資機會。”

祁滕表示,短期來看,由於高碳排放行業中的落後產能加速出清,將使得行業龍頭公司受益,建議關注鋼鐵有色建材領域龍頭的投資機會;中長期看,建議關注零排和負排細分行業的替代和發展,主要表現在能源結構變革以及碳捕捉技術等細分領域的發展。

具體投資標的方面,祁滕表示,從長期來看,可關注的細分賽道:一是CCERs(核證自願減排量)帶來的賽道機會,包括可再生能源(風電、光伏、水電、生物質能等)、垃圾處理、CCS(碳捕集與儲存)、林業碳匯等領域;二是高碳排放行業中,減排能力和潛力較行業平均水平更高的頭部企業,比如行業集中度均處低位的鋼鐵、有色、建材、化學制品等細分行業頭部企業;三是碳排放檢測行業,比如環保監測設備、環保工程等。

國投瑞銀基金研究部總經理桑俊認爲,“碳中和”的投資機會,應研究相關行業的景氣度趨勢,在順應這個景氣度趨勢中去獲取收益。“我們希望在行業格局變化中,相關公司的競爭實力會越來越強,比如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更高的毛利率。這種公司在財務報表上會有着非常明確的特點:比如在一輪又一輪的週期中,其淨資產收益率(ROE)一直維持較高水平,其盈利增速會遠遠高於收入增速等。”

桑俊還說,在“碳中和”“碳達峰”領域,還要用一些差異化的視野去看待投資。比如,某些傳統的能源類龍頭企業是否在大趨勢下通過改進技術來提升效率,從而實現產能、市場定價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如果具備這樣的格局,這些公司的估值水平和淨資產回報率,應該會具備長期提升空間。這些類型的公司,應該被投資機構納入研究視野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