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父 李國鼎創臺灣經濟奇蹟

李國鼎1986年說服時任行政院長的俞國華國家資源成立臺積電,並自美延攬張忠謀回國服務。圖爲臺積電廠房。(本報資料照片

歷史上,許多建有豐功偉業的人,隨着時間遠去,光輝日減。但「科技教父」李國鼎,因爲他的貢獻,令國家進步、人民生活改觀,即使時間日久,更凸顯他的恢宏視野與爲國擘劃之深。

中華民國曆史上,李國鼎是少數擔任過經濟部長與財政部長的人。他是「臺灣奇蹟」的貢獻者,也是推動臺灣資訊科技功臣。1965年,李國鼎出任經長,當時美國停止對臺援助,如何維持國內信心於不墜,至爲重要。他積極辦理促進投資,親自協調廠商遇到的土地租稅水電等疑難雜症,因爲勇於任事,反遭人檢舉「圖利廠商」。

兼任經合主委蔣經國曾氣呼呼地找來李國鼎,攤開一桌黑函,怒斥李爲何圖利廠商?李國鼎答覆說,爲企業解決問題,促進了就業,難道不是圖利人民嗎?聽完李的解釋,蔣經國不發一語,就把黑函全部銷燬 。

1969年7月,李國鼎轉任財長。當時臺灣仍是開發中國家,李認爲,在求富與求均之間,最迫切的是先求富,但在求富中,仍要預防不均,「但預防不均的措施,不能激烈到降低人民求富的意願 。」 爲了求富,他支持以減免租稅來激勵投資,創造就業,帶動經濟成長;爲了求均,他加重富人所得稅率

他當財長的期間,行政院長蔣經國宣佈推動十大建設,但前提是不可以加稅。李國鼎制訂多元財務計劃,包括在動用私人友情國際貸款;來臺承包工程的國際廠商,必須自行備妥全套融資計劃;對國內發行特別公債。自此,臺灣經濟全面起飛,並在1980年代躋身亞洲四小龍。

然而,長年累積的公務壓力令李國鼎健康受損,不得已在1976年6月請辭財長。蔣經國仍設法把他留在內閣中,改聘政務委員,負責協助推動工業升級。閒不住的李國鼎,對這個新任命欣然接受 。

李國鼎對發展科技產業的思考,不是僅有一個點或一條線,而是像工程師般,運用系統性思考,建立一個足以孵育科技產業的環境,包括導引大學培育科技人才政府擔供行政與資金支援、建構硬體軟體基礎環境、引進創投、成立重點科技公司等。

李國鼎看好半導體產業的發展,但是臺灣的晶圓技術欠缺國際競爭力,在1986年,他說服行政院長俞國華以國家資源成立臺積電,並自美延攬張忠謀回國服務,臺灣的半導體工業才能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