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商場一再“無地而終”,商業行爲該不該引導?

(原標題:老商場一再“無地而終”,商業行爲該不該引導?)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新媒體專電(薛家明)10月1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爲《老商場爲何淪落到“無地而終”》的評論。據媒體報道,10月16日,東川名店城(簡稱“東川”)的燈一盞盞地熄滅,宣告它15年青春年華終將逝去。廣州曾經輝煌的商場不少,而隨年月消失的商場也不少。東川只是其中一個。二沙體育用品街、將軍東、大笪地、東興酒家……這些老廣州熟悉的商場一個個地從我們的生活中離開,懷舊之餘,人們總將商場的關閉,歸咎於生意難做、電商衝擊,其實,上述這些商場消失的共同原因是:被業主收回用地

到東川去選名牌,去大笪地淘地攤,在二沙島去買體育裝備,曾經是老廣東們週末最愜意的生活方式。隨着老商場的逐一逝去,這一切將幻化成模糊的記憶,讓人唏噓不已。這些老商場並不是被電商打死的,而是緣於“安樂死”,由於業主收回用地,這些老商場被迫“無地而終”。

老商場何以被逼得無以立錐呢?當然是利益使然。隨着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上購物線下商城的擠壓日益明顯,商城、購物綜合體利潤日趨微薄,難以從容地面租金上漲。而與之相對,土地卻越來越金貴。據統計,2016年1月至8月廣州房價漲幅達15%,面對老舊商業地產頹勢住宅價格的飆升,業主自然會做改弦更張的盤算。

利益驅動下,令人流連的老商場逐一逝去,令人唏噓。但這又何嘗不是這些老商場的宿命呢?事實上,廣東老商場的勃興,也是一場地產盛宴。只不過,當時的主角是如今處於頹勢的商業地產。廣州當年修建地鐵,徵地地下開挖路軌,而地上部分就成了廣州地鐵的產業。在當時,商業地產不僅是最盈利項目,而且還能吸引客流,加快地鐵的繁榮。因此,大笪地、譽隆電器城等大批商業地產項目在地鐵沿線爭相開業,而這些也構成了老廣州異常繁榮的商業圈。

可見,老商場的興,緣於商業地產的風起;老商場的逝,緣於住宅開發的風起雲涌,而背後是利益驅動下的一場場地產盛宴。企業有追求利潤最大化天性,無論是當時開發商業地產,還是如今拼命發展住宅項目,都是商業行爲,本無可指摘。但商業唱戲,更要規劃搭臺。利益驅使業主頻頻改弦更張,規劃更要審時度勢、保持定力。以東川名店城爲例,原來是商業用途,如今計劃改成醫療用途,有相關規劃部門的介入嗎?

進一步講,由老商場構建的城市商圈,不僅記錄着過去的崢嶸歲月,也承載着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對於城市老商圈,我們需要開始拯救性保護,讓他們發揚光大,剛剛成型的新商圈也不能隨便就被“雨打風吹去”。規劃部門要嚴守把關責任,不能任由商業利益胡來。具體而言,一是要對每個更改土地用途的申請從嚴審批。二是要遵循整體規劃,不讓城市商圈百孔千瘡、殘缺不全。

(原標題:老商場一再“無地而終”,商業行爲該不該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