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劇《英·雄》唱響英雄讚歌

民族歌劇《英·雄》劇照

本報記者 韓軒

中國共產黨史上有很多閃耀光輝英雄人物,3月23日、24日晚,講述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故事的民族歌劇《英·雄》在國家大劇院上演。歌唱家王麗達化身繆伯英,演繹一百年前年輕人革命熱血激情

民族歌劇《英·雄》的“英”指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雄”是她的丈夫何孟雄。1920年11月,繆伯英參加由李大釗組織的黨的早期組織,她的丈夫何孟雄也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共產黨員。歌劇分爲“初戀·俚歌”“熱戀·酒歌”“苦戀·離歌”“生死戀·長歌”四幕,故事從1919年的北京開始,王麗達飾演湖南妹子繆伯英來北京做旁聽生,她打着赤腳提着鞋,用花鼓戲調子唱着《少年中國說》,認識了老鄉何孟雄,從此拉開一場“英雄”傳奇

後來,繆伯英與何孟雄相戀,又共同南下參加革命。繆伯英參與領導了京漢鐵路北段的總罷工,後被叛徒出賣、被捕入獄,1929年10月在上海病逝。兩年後,何孟雄也被殺害,繆伯英的靈柩和一雙兒女均不知所蹤。繆伯英夫妻感情發展和革命經歷是歌劇的雙重線索劇中多次展現兩人互相搭救的場景,以及二人各自在自己的革命任務中奮鬥的故事。王麗達始終懷着崇敬之心演繹繆伯英,“繆伯英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位女黨員。她對黨堅定的忠誠,值得我們深入學習,鼓舞我們不斷向前。”

創作之初,主創團隊就希望這部民族歌劇能被年輕人喜歡,讓當代觀衆通過劇目瞭解黨史故事。著名導演黃定山擔任本劇總導演,他給歌劇定下的第一個藝術元素就是時尚。“從內容上,這就是一個引領潮流的故事,講的是一百年前,那些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爲了國家民族,拋頭顱灑熱血的故事。他們的年齡和觀衆很接近,這種情緒也一定是共通的。”

歌劇兼具英雄主義浪漫主義色彩,在音樂方面結合了湖南地方特色和現代音樂風格整部歌劇30多個唱段裡,運用了大量湘東民歌、花鼓戲等地方音樂元素,本劇作曲杜鳴還加入了大筒嗩吶民族樂器。在此基礎上融入了很多現代音樂元素,革命場面的音樂效果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要上高山那就莫怕風,要下大海呀就莫怕龍。好花不怕霜雪打,霜雪越打花越紅喲。”一段段節奏感強烈又朗朗上口的唱段,也給觀衆留下深刻印象

據悉,《英·雄》由湖南省文化旅遊廳和株洲市委市政府推出,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排演,是文化和旅遊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的重點扶持作品。目前在全國各地已演出73場、觀衆累計8萬餘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