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週刊/南鐵地下化 賴清德說不清的三疑點

賴清德首要任務,是要釐清鐵路地下工程徵收土地必要性,給民衆一個合理說辭。(圖/商業週刊提供/攝影許世穎

文/朱淑娟

5月14日,臺南市長賴清德在民衆抗議聲中,通過以「鐵路地下化」之名擬定的6項都市計劃變更案。這項計劃進行超過20年,此次定案卻從原本只是「徵用」土地,最後還是還給老百姓,如今改爲「徵收」,民衆再也回不去自己的老家,引發激烈抗爭,也成爲賴清德這位支持率超過7成的市長,面臨主政以來最大的信任危機

臺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主要是爲改善鐵路沿線平交道,以及地下道衍生的交通問題。原本沿線300多戶居民都支持,後來會演變成抗爭,主要原因是鐵軌設計改變。1996年通過環評的版本,是將地下鐵軌設在既有鐵軌下方,施工期間向鐵路東側居民徵用土地做臨時軌,完工後再拆除臨時軌把地還給居民。

但2009年行政院覈定的新版本,改成直接在鐵路東側做永久軌,由交通部鐵工局負責興建,臺南市政府隨後提出都市計劃變更,這300多戶從原本「徵用」變成「徵收」。徵收與徵用,一字之差,但居民卻要永遠失去家園,人生鉅變

臺南市府的說法始終無法讓居民信服,導致爭議越演越烈,主要有以下幾項疑點

疑點一:爲了開發利益?難保證拿土地做商業利用

大地工程師王偉民表示,這是全臺灣有史以來在都市精華區最大面積的土地徵收,徵收後的開發利益非常龐大。賴清德則說,當初的確有將這些土地做商業利用的想法,既然大家質疑,這次都市計劃變更一併將未來地下化鐵軌上方土地、以及現有鐵軌拆除後的土地全部做道路,他保證沒人有機會利用徵收的土地謀利

但保證能維持多久?因都市計劃隨時都可以變更,細部計劃更是臺南市自己覈准就好,不必送中央審查,一旦開發地價翻漲數十倍,但卻是用非常低價徵收民宅,如果這點沒說清楚,居民如何甘心,土地不明不白被徵收。

疑點二:拿工法藉口?沒威脅到公益,不應強徵收

賴清德表示,如果在鐵路東側蓋臨時軌,要做臨時火車站跟平交道,有些路段還要往外拆6米,拆的房子可能更多。而且鐵軌要切換2次,對照行政院版本只要切換一次,時間會加長、經費增多,對交通的衝擊更大。

王偉民說,鐵軌切換是鐵工局的核心專業,根本不用臺南市政府擔心,而且切換鐵軌只要一個晚上,並不困難,也沒有所謂時間加長、衝擊交通等問題。

疑點三:都市計劃不透明?跳過重劃、換地人性手法

一位80歲陳媽媽的家也在徵收範圍內,她在臺南市都委會上聲淚俱下:「我們再活也不過幾年,明明不用拆我們房子也可以做,爲什麼非拆不可?」

戴秀雄說,都市計劃在規畫階段就要選擇對民衆產權侵害較小的方式,但政府對保障基本權利的價值認知非常薄弱,加上都計階段不公開透明,地方首長握有都計大權,導致人民權利被剝奪。

以上疑點本可透過公開程序釐清,但臺南市政府、交通部一再拒絕舉行聽證會,讓居民感到黑箱審查氛圍

賴清德如果沒處理好,將是這位滿意度高達7成的市長施政上最大敗筆。政府土地徵收一直以來都只問效率、利益,其中少了顧及民衆對土地感情的依賴,無法擺脫前人舊路;期待土地徵收有天做到「賓主盡歡」 ,似乎越來越難。

■ 嚴長壽:好不容易出國了,就不要回臺灣,在臺灣看不到世界■ 「身爲醫師,但我也曾想怪過產檢醫師...」親身經歷流產之痛,一個女醫師的告白■ 讓孩子讀音樂班前,你知道99%音樂系學生,生涯高峰在畢業當天嗎?■ 撂英文下場》手術到一半,護士突然把手指插進醫師的●●...整個開刀房都驚呆了■ Excel表算給你看!22歲新鮮人,每月花2500元買「這檔基金」,退休時就是千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