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探索中華民國主權臺灣方案

旺報社評

立法院院會全票通過18歲公民權修憲案,公告期滿後將交由公民複決,大陸對此反應冷靜,但對陸委會主委邱太三「維護中華民國主權不算臺獨」及「兩岸相互承認主權」的談話卻嚴厲批判。紅綠之間隔空叫陣了這麼久,主題還是兩岸政治定位問題,臺灣態度愈來愈堅定,大陸反應愈來愈尖銳,但兩岸激烈對抗之餘,仍能保持隔空對話,對兩岸關係並非壞事。

民進黨國家定位已變

18歲公民權是臺灣民主化以來,或者說是中華民國憲政史上,首次以公投方式進行復決的修憲案。毋庸諱言,綠營內部長期存在各種各樣透過制憲、修憲、公投等方式實現獨立的主張或行動,除了深綠團體不斷運作制憲公投外,民進黨籍立委有意在修憲案中刪除「國家統一」、修改「固有疆域」等字眼,都代表了獨派追求或炒作「法理臺獨」的嘗試。不過事實證明,上述主張在民進黨內都過不了關,更何況3/4的立法院成案條件,以及965萬票的全民複決門檻了。

去年底四大公投慘淡收場,其實已經決定了「臺獨公投牌」徹底去魅的命運,而此次18歲公民權修憲案雖然在立法院通過,面對遙不可及的965萬票複決門檻,結果如何尚難論斷。假如公投、修憲都在臺灣政治和民意現實前敗下陣來,變相說明「法理臺獨」終究只是一個假議題、一個幻想而已。陳水扁當年說「臺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邱義仁也說「瘋子才搞臺獨」,其實早就給臺獨之路畫下了終點。

既然臺獨在現實中根本走不通,民進黨就不應再把臺獨當做選舉提款機,應該積極、務實尋求兩岸和平的長久之道。「多少罪惡假汝之名」,民進黨憑一句「抗中保臺」就可以踐踏人權、破壞自由、霸凌民主嗎?相信即便在綠營內部,也有愈來愈多的人逐漸質疑這一點。回顧民進黨歷史上多份重要決議文,從主張顛覆中華民國憲制,到接受中華民國憲制,這不僅僅是爲求執政的權宜之計,也是與臺灣政治現實和主流民意的妥協。

蔡總統上任後,民進黨的國家定位已悄然改變,「中華民國臺灣」固然存在兩國論的疑慮,但在中華民國憲政和兩岸定位體制下,兩岸的中國連結依然延續。大陸不能接受「中華民國臺灣」論述,基本上是互信不足問題,如何建立互信,是兩岸領導人共同的挑戰。就臺灣方而言,如果民進黨願意通過《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決議文》覆蓋《臺獨黨綱》,只要將《憲法增修條文》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表述成爲民進黨的文件,將有助於兩岸互信的建立。

紅藍綠都繞不開憲法

民進黨對憲法的「國家統一前」不刪,「固有疆域」不動,「一國兩區」不改,既然如此,何不大大方方承認這些兩岸關係的現狀?反過來,既然體現兩岸一中的法條不存在變更的可能性,那麼北京何必對「法理臺獨」大感緊張?又何必把臺獨想像成草木皆兵?現在真正的問題是,當兩岸經濟已經有ECFA等協議維繫,剩下「深水區」的政治問題遲早要談,無論是共產黨、民進黨還是臺灣其他政黨,都繞不開「中華民國」這4個字。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2019年提出探索「臺灣方案」,特意強調要「三個充分」,其實已隱含了認識到臺灣民衆對中華民國憲法體制的認同和感情,否則也不需要「照顧」臺灣同胞之說。事實上,中共領導人歷來對中華民國持開放態度,鄧小平曾說過「統一後國號、國旗、國歌都可以談」。上世紀80年代兩岸之所以達成奧會模式,中華隊以中華民國國旗歌旋律參加奧運,正是體現了老一輩中共領導人對中華民國政治符號的包容。如今大陸硬實力已經數十倍於臺灣,若能處理好兩岸關係中的中華民國問題,心靈契合式的和平統一就能早日來臨。

海峽兩岸存在同屬一箇中國的法理基礎,是因爲根據《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主權涵蓋整個中國大陸,治權及於臺澎金馬,這應是兩岸就「臺灣方案」平等協商的核心內容。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序言闡述了中華民國建立的歷史事實,給處理兩岸政治定位問題預留了空間,臺灣的《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也開宗明義確定了國家尚未統一的狀態,兩岸有識之士能否發揚中華民族的政治智慧,迴歸憲法纔是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