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造謠」成撈錢行業 大陸自媒體透過社羣平臺騙點閱率

大陸媒體成爲食安謠言散佈的溫牀,連知名品牌牛奶也遭污衊示意圖當事品牌牛奶(圖/《ETtoday新聞雲》資料照)

記者馬叔安臺北報導

大陸自媒體經常能看到以食安爲主題的謠言,例如曾謠傳全球43種燕麥片可能致癌。《2017年食品造謠治理報告》顯示,微信是食品謠言傳播平臺,佔比高達72%;其次是微博,佔21%。據瞭解,食安造謠在大陸主要被用來騙取點閱率,或是進行敲詐,有些自媒體和廣告合作,儼然形成公司化的產業鏈

在2017年9月,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法院裁判了一起案件泉州市江鴻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發佈「蒙牛純牛奶被檢出致癌物超標」的視頻,僅發佈十幾天就有1073個微信公衆號轉發,其中好幾個公衆號轉發視頻流覽量在10萬次以上,許多讀者信以爲真。公司負責人說,這樣做是爲了打知名度,增加點擊量以賺取收入。也有企業利用這種謠言抹黑競爭對手

新華社報導,這種自媒體造謠的利益鏈已經呈現公司化操作,一家公司底下往往有多的微信公衆號。這是因爲自媒體的閱讀量和粉絲數高,就會有廣告商找上門。粉絲達到5000人就可以成爲流量主接廣告,每個粉絲每條可以收0.2元(人民幣,下同)到0.5元不等。如果有一萬粉絲,每條推廣就可以收取2000元到5000元。

大陸警方表示,自媒體造謠門檻低,取證和溯源都不容易,導致這種謠言猖獗。數據顯示,網路謠言中食品安全資訊佔45%。2017年,僅公開報導就有50餘件(次)食品謠言處罰追責案例,其中9件當事人被追究刑事責任,40人被處以行政拘留、7人被處以行政罰款等其他處罰。

專家表示,當局需加食安謠言的強網路監管,對於線民投訴要及時迴應,並加強對爆款文章和自媒體的監控,發現異常及時約談封號,就能化解「舌尖上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