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曾建元專欄/怒潮學生張盛華的生命史(一)

張盛華新北永和家中蔡志堅攝,106.2.6)

前言:張盛華是胡璉將軍創辦怒潮軍事政治學校的流亡學生民國3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侵入江西省,張盛華的家鄉東鄉縣曾經爲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統治,身爲地主的他們對於中國共產黨並不相信,因此決定讓長子張盛華一人逃亡離去。 張盛華和同學一同逃向南方仍由中國國民黨政府控制的縣份,先在廣昌加入了國軍胡璉兵團,擔任士兵行軍會昌,適逢兵團怒潮學校招生,便投入學校成爲學生。此後在兵團保護下,張盛華隨怒潮學生一路平安南下,38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張盛華正在臺灣海峽航向臺灣的船上。 張盛華的逃亡,叔父張潤助的反抗,使張家家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下備受迫害,幸賴族弟德華張國龍維持了下來,張盛華則在臺灣夢想反攻大陸,怒潮畢業後又考上政工幹部學校,從事政治作戰工作,在金門歷經反攻東山島和八二三炮戰。張盛華離開戰鬥部隊後,利用時間完成大學學業,也在臺灣娶妻生子建立家庭。臺灣開放探親後,他終於在離開家四十四年後回到江西。 他爲江西家人起造新居補償他們所受的苦難,他也爲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鄧小平統治後逐漸進步發展而改善人民生活而感到欣慰。但他在臺灣有了另一個家,臺灣的家人對江西沒有鄉愁。隨着年歲日長,張盛華再也沒有力氣遠行回家。臺灣也是他的家。和成千上萬的外省人一樣,他們的血液不是撒在臺灣的土地上,便是流入臺灣人的身體中。他的生命故事是那一代大陸來臺軍人典型

張盛華,江西省東鄉縣人,怒潮學生。以下是他的故事。

壹、亂世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雖然艱苦獲得勝利,成爲當時的戰勝國之一,然也因爲戰事不休,致使長期的國家規劃與發展始終無法順利進行中國共產黨利用抗日戰爭,大量擴充軍隊,充實自己的實力,迨抗戰勝利,不服中國國民黨主持之國民政府統籌受降事宜,乃試圖以武力搶佔接管日本佔領地區,影響國民政府的接收,遂引發國共在各地的軍事衝突不斷髮生。爲此,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派遣特使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Jr)來華調停,一方面國民黨希望藉由調停,將共產黨及第三黨派納入國民黨主持的政府之中,另一方面共產黨則儘量爭取第三勢力及國民黨內親共人士的支持,並離間一切與國民黨友好的國內外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