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專欄:龍城飛》反攻大陸的興起與擱淺──也談張憲義事件(三)

1957~1960年間,克萊恩蔣經國。(作者提供)

前言:筆者在2021年3月1日、3月8的《旺報》的「兩岸史話專欄上,刊載〈也談張憲義事件〉系列(一)、(二)之後,很榮幸地結交到這方面的幾位朋友。近日筆者閱讀到有趣的材料,答允對於張憲義博士的《Taiwan's Former Nuclear Weapon Program》以及陳勝朗先生的《美國臺灣核武計劃情資掌握與干涉》迴應需再延後兩期。這一期談1960年代臺灣和美國交涉反攻大陸以及牽涉到核子武器的議題

安排陳儀深教授對張憲義博士訪問的前《聯合報》駐美特派員王景弘,其著作《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頁265~273),以及塗成吉博士的著作《克萊恩與臺灣:反共理想與理性之衝突和妥協》(頁214~257),其中皆談到1960年代臺灣方面和美國政府交涉反攻大陸及有關中國(中共)核子武器的議題。筆者綜合摘錄其中重點如下:

1962年,中國大陸在大躍進後,陷入嚴重經濟困難以及人心惶惶,蔣介石希望趁機反攻大陸,中共將12個師先後調往福建,兩岸關係緊張。美國總統甘迺迪透過蘇聯及英國傳遞橄欖枝給中共:「根據1954、1955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底簽約,1955年3月生效-筆者按),美國不同意蔣介石之反攻大陸。」6月23日,美國駐華沙大使卡伯特應邀到中共駐華沙大使王炳南官邸茶敘,王炳南表示「沒有美國的支持,蔣介石不可能反攻大陸,美國應負一切玩火責任。」卡伯特重申不會支持蔣介石反攻大陸。卡、王會談後,《紐約時報》立刻大肆報導,顯爲美政府故意放出消息。7月5日,蔣介石對新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柯克(Kirk)上將表示「卡伯特與王炳南會談重創島內軍民士氣。」柯克重申美國立場「中美兩國政府關係受1954年條約規範,其中沒有規定我們要支持中華民國反攻大陸」,之後數次會談,蔣、柯爲反攻大陸事激烈交鋒,蔣介石對於反攻大陸受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約束極感憤慨,柯克表示僅能交付兩架C-123運輸機,不軍援轟炸機及登陸艇,雙方堅持己見,不歡而散,蔣介石拒絕再接見柯克。甘迺迪沒辦法,只得於1963年1月16撤換大使,由萊特(Wright)接任。此事如同史迪威事件再版,可見蔣介石性格之剛烈,亦可知美國人尊敬有骨氣的對手與盟友。蔣介石以後,國民黨內再沒有人能夠對美國強硬。

1957~1960年間,克萊恩和蔣經國參加黑蝙蝠中隊的節目。(作者提供)

1958至1961年間擔任中央情報局臺北站長克萊恩(Ray S. Cline),和蔣經國過從甚密,期間安排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駕駛U-2飛機進入中國大陸進行高空偵察,替美國蒐集許多極具價值的情報,包括中共在新疆羅布泊試爆首顆原子彈。詹森政府時期,克萊恩任中央情報局副局長,1965年8月初克萊恩接受蔣介石邀請來臺,兩度與蔣介石長談。蔣介石希望中華民國軍隊參加越戰,同時蔣介石請美國幫助把中華民國軍隊護送至華南登陸,切斷中共對越南的補給線,開始反攻大陸。由此,國防部長蔣經國在9月第三次訪美,9月22日與美國國防部長麥納瑪拉會談,會議中一位美國官員問「反攻中國大西南五省」計劃,是否需要美國地面部隊或核子武器的支援,蔣經國回答說不用,需要的是運輸機以及護航。麥納瑪拉批評國民黨的計劃不可行,將會和美軍登陸古巴豬玀灣事件一樣,缺乏當地大批人民起義而失敗,蔣經國解釋大陸人民一定會起來抗暴,麥納瑪拉沒有被說服。後來,蔣經國會見詹森總統,三十分鐘會談中,詹森一言不提國民黨的反攻大陸事。蔣經國在美國碰到了釘子。蔣經國回臺以後,克萊恩有心緩頰,12月6日提出建議案,主張美國與中華民國共同進行中華民國軍隊登陸華南的應變計劃,克萊恩的意圖是讓計劃消息走漏,將使中共恐慌。克萊恩認爲這一招是除了美國使用核子武器以外,嚇阻中共大舉介入越戰的有效辦法。詹森沒有采納這個情報戰的建議。1966年1月25日,美國駐臺北大使館代辦恆安石將美方對於「反攻大西南計劃」的負面答覆交給蔣經國,蔣經國很感失望及不快。恆安石在對國務院的報告中說,蔣介石與蔣經國因爲美國方面不想談反攻大陸及摧毀中共核子設施話題,使雙方磋商遇到困難。

由以上檔案,可以看見1960年代上半期,蔣氏父子對於利用越戰進行反攻大陸的殷切盼望,但是美方只希望得到國民黨方面的U2和黑貓中隊對中共方面進行情搜,而臺灣方面對於陣亡年輕優秀飛行員至感痛苦,實際上形同中華民國空軍領美金替美國幹活,雙方感到交集漸小。蔣經國的好友克萊恩,主張美國與中華民國共同進行軍隊登陸華南的計劃,事實上等於是要求臺灣軍方一起來「演戲」,但是蔣氏父子和國民黨軍方要的是真正的反攻大陸,不是這樣的「假戲」。其實,自從中共核子試爆和飛彈發射成功以後,美國對於中共的感覺已經改變,更不願意被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拖下水,和中共作戰。以筆者的形容來說,形同男女關係,美國和中共之間產生了「吸引力」,彼此眉來眼去,蓋所謂「女想男隔層紗」,極難阻擋;而美國對於不斷索求幫助反攻大陸又不願意繼續犧牲飛行員進入大陸的蔣氏父子,早已失去了興趣。而臺灣方面曾經提出美國應「摧毀中共核子設施」的建議,這雖然不令人意外,但是美國當初對蘇聯都沒有進行這麼大的「入侵行爲」,後來對中國大陸也不可能做這樣的事(但是,美國在1988年初蔣經國過世後即進行摧毀臺灣的核武研究設施,可見國家弱小,遭遇不同。以後伊拉克、伊朗情況皆同)。說明蔣氏父子當時由於過度地期望反攻大陸而缺乏對於自己份量的實際評估。果不其然,三年以後,1969年,號稱最反共的尼克森擔任美國總統,宣佈改善美中關係,1971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蔣氏父子的反攻大陸夢,至此形同海市蜃樓。多年來,筆者每次去慈湖,向蔣氏父子的懸棺致敬,便深感孤臣孽子時不我予的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