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民營經濟健步前行與中國經濟共成長

編者按:我國實行改革開放30多年來,民營經濟逐步發展壯大,與國有經濟共同成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中國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民營經濟功不可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日益增強,民營企業貢獻卓著。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和提高經濟質量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民營經濟參與和發展。站在“十二五”規劃第二年的時間起點上,我們期待民營經濟繼續穩健前行,承擔起新的歷史使命

民營經濟與中國經濟共成長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民營經濟實現了飛躍式發展,成爲支撐中國發展的基礎性力量。特別是在過去的10年間,民營經濟與中國經濟共成長;在中國躍升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後,民營經濟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民營經濟法律保障和政治地位“雙提升”

在每年3月舉行的全國“兩會”上,來自經濟領域代表委員是一個備受公衆關注的羣體。這些熟悉的面孔中,既有國有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掌門人,也有不少民營企業的當家人。公衆還注意到,許多民營企業家同時是共產黨員,有的還被選爲黨代表

據瞭解,民營企業家出現在黨代表行列,始於十六大,當屆共有7人當選;2007年十七大代表中,當選人數增至17人;2012年十八大代表中,增至27人。

2003年1月,浙江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重慶力帆集團董事長尹明善先後當選省市政協副主席、工商聯會長;其後,貴州神奇集團董事局主席張芝庭也當選貴州省工商聯會長——民營企業家首次走上省級工商聯領導崗位;到當年3月份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召開時,全國政協委員中至少有65名來自非公有制經濟階層。民營企業家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大,逐漸成爲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引人注目的新焦點。

民營企業家的政治地位提高,是民營企業整體地位提升得一個縮影。回顧10年來,一項項扶持、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出臺和深化。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等一系列新的理論闡述。分析人士稱,這表明黨對非公有制經濟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同時,十六大上首次對合法的非勞動收入給予了充分肯定,並指出新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2004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高票通過憲法修正案,其中第二十二條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一規定標誌着我國公民的私有財產權開始從一般的民事權利上升到憲法權利,受到國家根本大法的認可與保護。

2005年2月,《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非公經濟36條”)正式出臺。把黨的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制經濟發展的方針通過政府文件的形式進一步政策化、具體化,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

該《意見》的重點在於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條件,爲非公有制經濟提供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和更爲廣闊的發展空間

2007年10月舉行的十七大,在繼續強調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平等”,即“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

2009年9月22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即“中小企業29條”。“中小企業29條”包含了“含金量很高的多項政策措施”,體現了新的亮點、思路和措施。

2010年5月,國務院又發佈了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36條意見(新36條),進一步拓寬了民營經濟的投資空間,推動非公經濟投資方面的內容進一步具體化。此後,發改委、鐵道部、衛生部、國資委以及金融體系各部委陸續發佈了各領域的具體實施細則。

民營經濟已無處不在

改革開放30多年尤其是近10年來,中國民營經濟獲得了超常規發展。數據顯示,民營經濟已穩佔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對稅收和固定資產投資的貢獻均超過50%,對GDP的貢獻超過60%,對就業的貢獻超過80%,尤其在解決新增就業方面,貢獻超過90%。

2002年,民營投資的比重首次超過國有投資,達到48.7%,位居各經濟類型之首。數據還顯示,環渤海灣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三大世界級的製造中心。這三大區域的國土面積不到全國的10%,卻創造了當時57%的國內生產總值和66%的工業總產值;而在對外貿易方面,更是佔據全國85%以上的份額。在出口企業羣體中,小型企業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小型企業中,新興的民營企業代表了製造業的新生力量,成爲“中國製造”崛起的主要推動力量。

在“36條”出臺的2005年,民營投資的比重達到60%;而內資民營經濟在GDP中的比重達到約50%,外商和港澳臺經濟佔比約爲15%——16%,兩者相加約佔65%左右。而到2008年底,全國登記註冊私營企業達到657.42萬戶,註冊資金達到11.74萬億元。至2011年9月,全國登記註冊的私營企業已超過了900萬家,註冊資金總額近25萬億,個體工商戶則超過3600萬戶,民營經濟佔我國GDP比重已超過70%,在部分沿海發達地區甚至達到80%。

以微觀的視角,民營經濟在整體迅速壯大過程中,誕生了若干巨無霸企業。2012年8月30日,由全國工商聯主的“2012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揭曉,江蘇沙鋼集團以2075億元營收總額排名第一,華爲蘇寧、聯想控股及山東魏橋分列二至五位。此次民企500強入選門檻再創新高,達65.69億元,總收入達93072.37億元。

在稅收方面,僅僅這500家民營企業,納稅總額達4094.34億元,同比增長49.49%,佔全國稅收的比重由2010年的3.74%上升到4.56%。其中,34家企業繳稅超過20億元,華爲一家即納稅230億元。

在貢獻稅收的同時,民營企業500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也進一步增強,2011年員工人數達到629.51萬人,比前一年增長12.18%。比亞迪、蘇寧電器、山東魏橋、華爲、雨潤吸納就業人數均超過10萬人。

全球經濟競爭的角度觀察,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民營經濟已經成爲中國企業 “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具有其獨特的競爭優勢和重要意義。近兩年來,多個部委出臺積極政策,鼓勵引導民營企業積極開展境外投資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2011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823億美元,當年共對全球132個國家和地區投資651億美元,居發展中國家首位。“十一五”期間,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2289.2億美元,年均增速34.3%。

在媒體評出的最近10年中國企業十大成功“走出去”的案例榜上,7家是民營企業,包括併購IBM個人電腦業務的聯想、併購豪華車沃爾沃的吉利,以及海爾、奇瑞、百度、華爲等。其中,2004年聯想以12.5億美元購入IBM的PC業務、實現全球PC市場排名第九位的聯想一躍升至前三位,可謂開了民營企業乃至中國企業成功“走出去”的先河,爲業界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