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障也能朝聖舞蹈演出!兩廳院11場共融服務「無障礙身歷其境」

兩廳院下半年推出11場「共融場次」表演,讓不同身心條件觀衆都能「無障礙身歷其境」(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

兩廳院爲了推動「文化平權」陸續與重量級藝術團體合作,下半年推出11場「共融場次」節目,讓視障者、聽障者、身心不便等觀衆都能欣賞藝術表演!其中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就說,過去曾有「臺詞特別多的演出」吸引很多聽障朋友前來,而「舞蹈很多的表演」則吸引大批視障朋友,透過「共融服務」都能身歷其境感受,不會因身體條件不同而被剝奪。

兩廳院在2017年開始嘗試推出「共融服務」,2018年起較有規模實行,讓不同身心條件的觀衆也能欣賞表演藝術,不因此被剝奪權益。共融服務包括「輕鬆自在場」、「情境字幕」、「口述影像」等,除了需要藝術家本身的配合,也需要專業老師彩排就一路隨行、溝通、調整

▲「輕鬆自在場」打造無壓欣賞表演的環境,不自主發出聲響、起身走動都可以。(圖/國家兩廳院提供)

「輕鬆自在場」從2019年開始實行,目的是讓無論怎樣的身心狀態的人,都可以自在的入場觀看,不需要擔心不自主發出的聲響,也可以隨時起身走動、進出,不用擔心他人的異樣眼光,而演出時的燈光也都會做調整,適合帶小孩家長、疲憊的上班族、身心障礙人士等。

此次首度參與推出輕鬆自在場的「舞蹈空間舞團」,將帶來史派德奇遇記之《飛飛飛》演出,舞蹈空間舞團的藝術總監平珩就說,過去也有與兩廳院合作推出「情境字幕」、「口述影像」等共融場次,意外發現,曾有「臺詞特別多的演出」吸引很多聽障朋友前來;而「舞蹈很多的表演」則吸引大批視障朋友。他們在9月曾有一場舞蹈表演,因爲重低音很強烈,讓不少視障朋友都回應「很有感!」

平珩也向《ETtoday新聞雲》分享,有時候團隊會先到啓明學校上課,發現視障朋友的身體感官都很靈敏,透過口述和觸覺體驗,他們很快就能理解並進入狀況,例如有些視障朋友可能不明白「從蜘蛛網裡彈跳出來」這樣的敘述,但事先將繩子道具結成網,讓他們觸摸、體驗,之後表演時就能理解。而且很多視障朋友透過聲音、描述,就馬上能猜出角色是什麼樣的人。

樊宗錡帶來的《十二碗菜歌》此次推出「情境字幕」服務,除了臺詞,還包括音效音樂風格、觀衆的笑聲、嘆息聲等,都會請老師寫進去。(圖/記者林育綾攝)

而「情境字幕」的服務,則是會透過字幕補述舞臺的音效、聲音,讓聽障朋友也能身歷其境。這一次樊宗錡帶來的《十二碗菜歌》就要推出情境字幕服務,他坦承,其實也是第一次做,跟過去一般演出很不同的是,有很多溝通語彙要特別用心,因爲聽障朋友可能看不懂某些用字,但他們也意外比一般人懂更多的詞彙,因此有些字句要更白話,有些甚至更專業。除了臺詞,還包括音效、音樂風格、觀衆的笑聲、嘆息聲等,都會請老師寫進去,「讓這些觀衆不因爲聽障的緣故,剝奪身歷其境的權利,可以無阻礙的進入表演情境」。

「口述影像」的服務,則包括場景動態,甚至是服裝走位,都會以口述描述,讓視障朋友或是有需求的觀衆,都能戴上專屬耳機導聆。口述腳本通常要花很多時間準備,口述老師也要跟着藝術團隊多次排練

唐美雲說明「口述服務」,提到口述老師從排練就不斷跟着一起進行。(圖/記者林育綾攝)

此次「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光華之君》表演就會帶來口述影像服務,唐美雲說,口述老師從排練就不斷跟着一起進行,他們曾一起討論過,沒有唱段時該怎麼形容呢?例如可以形容臺上演員穿得怎麼樣、表情怎麼樣,透過生動的描述,讓觀衆可以想像。

而其實「口述影像」服務不只是提供給視障者,對於心情焦慮緊張的觀衆也有幫助,平珩老師就透露,有些地方首長受邀欣賞演出,團隊也會提供口述服務耳機,讓他們可以更安定地欣賞表演。

▲此次「無垢舞蹈劇場」的《花神祭》演出,首度推出售票的口述影像場次銷售一空。(圖/兩廳院提供)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說,目前兩廳院的共融從「1.0」進展到「1.5」,原因是還需要更多的藝術家一起投入,很開心從兩廳院開始「擴散」這個概念,也有越來越多藝術家和團體主動詢問怎麼做。此次「無垢舞蹈劇場」的《花神祭》演出,首度推出售票的口述影像場次也銷售一空,讓人振奮。

但她也提到,其實有形的障礙最容易解決,更困難的是「無形的障礙」,例如很多人表面看起來跟你跟我都一樣,「他們卻進不來,不能理解爲什麼要進到劇場,不知道劇場能帶給他們什麼」,因此未來「共融2.0」的目標,目的是能消除大衆認知上的不理解。

▲兩廳院「共融場」與重量級藝術團體合作。(圖/記者林育綾攝)

2020國家兩廳院下半年主辦節目共融場次: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