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記憶 百年師大徵集650件文物

臺師大26日發表「臺灣文化記憶與轉譯」聯合計劃成果(臺師大提供)

創立於1922年的臺北高等學校,是臺灣師範大學前身,臺北高校至戰後師院時期散佚相當多珍貴史料文物。臺師大昨日發表「臺灣文化的記憶與轉譯」聯合計劃成果,除了口述訪談22位臺籍日籍校友,更徵集650件以上相關文物數位化與詮釋。

值得一提的是,臺師大還取得1945年戰亂時,被徵召擔任學徒兵的校友伊藤圭日記本,並由臺灣歷史研究師生解讀全本314頁珍貴史料並繕打成文字,讓民衆一窺戰爭時期的臺北高校學生如何一邊應付軍隊生活,一邊把握零散時間學習與記錄。該校成果昨日起在臺師大文薈廳展出一週,文化部部長李永得也特別受邀到場參觀,肯定臺師大近年來執行文化部推動國家文化記憶庫等相關計劃,累積了豐富成果。

這次參展的相關計劃包括:「蕉葉與木鐸:從百年學校記錄╱轉譯國家與地方文化記憶」、「臺灣歷史漫畫人才培訓課程」、「臺灣戰後美術(1945至1987)地景政治調查研究暨學術推廣計劃」、「臺灣美術通史中英文出版計劃」、「聽見1960年代的聲音」等。

臺師大校長吳正己表示,「蕉葉與木鐸」分別是臺北高校及臺師大校徽,臺北高校是孕育早期臺灣菁英教育機構,富有歷史意義,是國家重要文化資產,臺師大也在2018年11月校務會議決議將校史回溯到1922年臺北高校創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