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老祖宗勇搏大白鯊! 太麻里舊香蘭遺址滿地魚骨

魚骨標本。(圖/翻攝自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官網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發現,臺東東河都蘭灣附近的潮來橋遺址太麻海邊的舊香蘭遺址都有大量鯊魚魚骨,顯示當地老祖宗的捕魚技術有一定的發展海洋大學環漁所博士徐華遜表示,如果史前人類能操作簡單的竹筏、使用繩索魚鉤,應該有機會捕到這類鯊魚。

研究員吳意琳於2012年至2013年間,在東河鄉都蘭灣附近進行遺址與古環境研究,發現距今3900年至4400年間的潮來橋遺址中,有着許多魚骨遺留與鯊魚牙齒,包括1只超過3公尺長、攻擊性強的白眼鮫、以及灰鯖鮫的牙齒。

吳意琳表示,雖然有很多的魚骨,但是隻有1個疑似斷裂的魚鉤,當時的史前人類是用甚麼方法,來捕捉這麼兇猛的魚類,真的是耐人尋味。她還說,該遺址發現的魚骨是在「生活層」,因此可以確定是人類捕抓、食用後丟棄的魚骨,而不是擱淺的鯊魚骨。

調查田野照。(圖/翻攝自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官網)

►►►傳送第一手的新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

此外,研究員李坤修在太麻里海邊的舊香蘭遺址中,挖出總共有8041件魚骨,而且光是魚牙就有5529件,魚脊椎直徑有4到7公分種類則幾乎都是鯊魚。更讓他驚訝的是,當中有15件的大白鯊牙齒,顯示老祖宗的捕魚技術應該相當成熟。他研判,生活在距今1400年至2200年的舊香蘭老祖宗,捕魚和航海技術應該很成熟,甚至可能會利用漁船拖網捕抓鯊魚,不過至於如何與大白鯊搏鬥無法研判。

海洋大學環漁所博士徐華遜表示,這些史前魚骨多爲軟骨魚類,也不乏大型的個體,且幾乎都是目前在臺灣東部沿近海域能發現的種類,例如灰鯖鮫、鋸峰齒鮫等等。他說,這些鯊魚現今多以延繩釣方式捕獲,如果史前人類能操作簡單的竹筏、使用繩索及魚鉤,並熟悉臺東附近海域狀況,應該有機會捕到這類鯊魚。

▼大白鯊(圖/東方IC/示意圖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東方IC供《ET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東方IC許可,不得部分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