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河北夢華——盛世大夢引人回味

正定開元寺須彌塔,珍貴的唐代建築,樑思成曾赴此地考察,收錄《中國建築史》。(作者提供)

開元寺有着中國最早的鐘樓;滿城漢墓的金縷玉衣難掩王侯風華;「長信宮燈」點亮我對漢代的深深懷想;陽和樓上,白樸的雜劇唱盡興亡幾折;登長樂門眺望夜景,萬千燈火搖曳子夜。

北上承德,來到避暑山莊與普陀宗乘之廟,見證土爾扈特人冒死東歸的悲壯故事,也欽佩古代帝王的政治智慧,以宗教維護民族團結,奠定中國版圖,功垂萬世。

盛世大夢引人回味,我的高中生涯也似一場夢迴,醒後總要嘆息情節未了;也似搦管時的最後一捺,顫抖着,悵然若失,不忍收筆。我害怕,六年的回憶如水東流;我害怕,最後的年少在暮雨之中成爲惘然。

縱已錯過交流主力的高一年歲,高三的我仍受學校師長邀請,加入「河北教育文化交流」,踏上沃野千里、壯麗恢弘的燕趙大地,爲我名曰「高中」的卷尾,留下最美的終章。

有幸擔任擔任學生代表,在正定中學致開場詞,也分享自己追尋文學夢想的歷程。我引用白居易《江樓偶宴贈同座》之語:「相逢且同樂,何必舊相知?」表達自己的情懷——兩岸血濃於水,同文同種,中華文化不僅陶冶自己,更感動古往今來無數能人志士。我在大陸見聞古色古香的景區營造、游魚出聽的琴瑟笙簫、龍翔鳳翥的傳統舞蹈、精美別緻的古風文創商品,體現了文化復興與文化自信的力量。

踏足大陸,足夠開拓視野——我們所走的里程早已環繞數個臺灣。至於那些先進的建設、整潔的市容、好客的當地人、臺風穩健的友校學生,更打消因臺灣媒體而產生的偏見,展現無限的生機。在神州山川與人文的沐浴之下,我必已成長不少。

第七日晚,想着知音好友,看着照片千餘,凝入夜空美麗的星河,「悵盤桓而不能去」。我們不必嘆息良夢易醒,畢竟六年流光得以定格於詩意,又豈非一樁樂事?

隔日夜鄉晨,回望神州大陸,直到機上繞樑的箏曲忽然奏響,與來時的樂章並無二致,我能喚曰「離別曲」,也能謂之「相逢調」——相逢纔有離別,離別才懂珍惜,珍惜才能成長。

我體會到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所言「唐人風範」:他們目光遠大,步履放達,神采自信。書中也寫道:那些古城遺址,往往成爲文人「第二個故鄉」。我對河北的留連,恰如軒轅黃帝「晝寢而夢,遊於華胥氏之國。」古時盛治的印記,早已遍及大海到荒漠,再流入炎黃子孫的心底,成爲一場又一場的「夢華」。

我又在學校的孔子銅像前思忖良久,那是我自幼打下的文化基礎,即將助我飛往無盡的遠方。(劉律辰/臺大中文系)

正定開元寺鐘樓,珍貴的唐代建築,樑思成曾赴此地考察,收錄《中國建築史》。(攝影:劉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