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鷺金門現蹤 引廈門學者關注

▲唐白鷺金門現蹤引起廈門學者高度重視。(圖/金門縣政府官網)

地方中心/金門報導

國內鳥類研究權威教授劉小如教授在金門調查期間,發現名列在IUCN紅皮書上的稀有鳥種,7月份浦邊海堤發現IUCN紅皮書列爲易危鳥種-唐白鷺,並觀察到親鳥帶領幼鳥練習飛行與覓食情景,推論唐白鷺已在金門繁殖,此事已引起廈門大學關注,雙方不排除未來進行合作

另外,劉小如也在4月在洋山灣灘地見到瀕危的諾氏青足鷸7只、在慈湖海堤灘地發現1只琵嘴鷸,此兩種鳥在遷徙線上的總族羣數量均少於1000只。

金門國家公園爲了解金門水鳥生態行爲及遷徙路徑,推動水鳥保護進而擬定遷徙水鳥及其重要溼地生態保育策略,今年委託國內鳥類研究權威教授劉小如以及臺灣水鳥研究羣系放員蔣忠祐及其研究團隊等人進行「金門水鳥遷徙生態調查」研究案。

管理處表示在東亞-澳洲遷徙線(East-Asia AustralasianFlyway)中,金門位於東亞的島嶼羣上,四面環海,且緊鄰於亞洲大陸邊緣,因此是候鳥遷徙過程中良好的過境區,在過去的調查資料中顯示,金門擁有全國最高的鳥類棲息密度。由於金門緊鄰中國大陸福建省,如能比較這些地區與金門的水鳥調查資料,將有助於水鳥在金門地區利用的情況

因此在劉小如教授等研究團隊與廈門市濱海溼地與鳥類研究中心的相互協調下,3月份廈門市濱海溼地與鳥類研究中心相關的技術人員實際來金門勘察金門水鳥主要棲地如慈湖、浦邊、陵水湖等水鳥棲地利用情形,並進行開會討論後,初步達成同步調查的共識,於今年4月份開始進行同步調查。目前廈門部份的調查點包括大嶝橋至陽塘,翔安東園至淗江,還有南安的奎霞江崎

經過4個月來的同步調查,劉小如教授的研究團隊於今年8月6至7日赴廈門實際瞭解該地調查樣區溼地的現況與目前面臨的困境和所遭遇可能開發的壓力,並就4月以來雙方的調查資料進行初步分享,與會者包含劉小如教授、東海大學陳炳煌教授、東華大學許育誠教授、蔣忠祐調查員、管理處代表、廈門市濱海溼地與鳥類研究中心林植陳志鴻、廈門大學方文珍教授、林清賢教授、周曉平教授以及福建師範大學林廣發教授。

管理處表示,唐白鷺在臺灣爲不普遍過境鳥,全球約有3000只,在大陸列爲第二級保護動物,總體數量約1000只。目前廈門大學學者已完成大陸沿海地區有關唐白鷺的生殖調查,由於唐白鷺在大陸的繁殖地多爲沿海無人海島上,因此對於唐白鷺在金門繁殖感到驚喜。

比對金廈兩地水鳥調查的情況發現,春季過境情況兩地的種類數量差異不大,不過廈門地區的棲地類型較爲多樣,因此在偏內陸型的候鳥部份,數量較金門地區多,面對兩岸水鳥族羣是否在金廈兩地間移動,則期待更進一步的調查及分析。

目前在金門地區已經針對部份族羣進行系放標記(白藍足旗組合,但於藍旗上做編碼),未來找尋觀察這些標記過的個體,就能加快了解不同族羣間的活動情況。然而,兩地資料如何進行彙整與分析,以及如何進行呈現,仍需未來雙方進行更進一步的討論來達成共識。

陳茂春表示,1993年在日本釧路市所召開的拉母薩公約第五次會議中討論到東亞水鳥的棲地正快速減少,而此問題對遷徙性水鳥尤其嚴重,而金門水鳥由於具有數量多、種類豐富等特色,每年總吸引許多鳥友前來金門賞鳥

然而面對氣候變遷、溼地環境改變、棲地減少等因子,水鳥的生存也面臨嚴峻的考驗,因此管理處本年度特別委託專家學者進行金門水鳥遷徙生態調查,透過與廈門的同步調查,瞭解兩岸水鳥移動情形,以擬定金門溼地的保育策略,同時與國內外研究機構及國際資訊進行交流計劃,藉由水鳥保育進行國際間之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水鳥保育。

唐白鷺小檔案: (資料來源:臺灣鳥類志上)

外部型態:全身白色,枕部飾羽,肩部下頸及胸披蓑羽。夏季喙黃色,腳黑色,趾黃色;眼先裸出部分藍色。冬季飾羽和蓑羽均脫落;喙黑褐色,下喙基部黃色。生態習性:常棲息於海島的峭壁、草地和灌叢中。常見於河口、沼澤、池塘或沼澤覓食。

蓑貓傷愈 野放明德水庫迴歸自然

海邊尋寶眉角多 撿石頭貝殼不小心恐觸法

貓熊團團、圓圓8歲了 鳳梨窩窩頭祝好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