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一開電視看球賽就掉分、關電視就得分?

棒球12強中華隊出賽畫面。(圖/記者黃克翔攝,下同)文/蔡宇哲這兩天12強球賽臺灣熱烈舉行,也確實打了幾場很棒的比賽。但不免會聽到或在臉書看到這類的言語…「晚上要跟義大利隊比賽,我們晚餐來吃義大利麪吧。」「可惡!每次我打開電視就掉分數。」「我老婆不准我看比賽,因爲我每次看都輸。」 明明電視裡的比賽輸贏與他無關,但就是會有一些奇怪的行爲,好似這麼做就會得分就會贏,或是以爲他做了什麼事害球隊輸了,爲什麼會這樣呢?這讓我想到史基納(B.F. Skinner)跟他的鴿子行爲主義大師史基納,他提出了工具制約原理,可以讓動物學會很多行爲,包含原本就可能會做的(例如:壓桿)跟原本不可能會做的(像是:跳火圈)。這原理主要在於動物發現行爲是跟結果有聯結的,因此行爲就會因爲結果的不同而有所增強或削弱。比方說鴿子經過學習發現在啄按鈕(行爲)就可以獲得食物(好的結果),因此就會增加去啄鈕頻率。 (影片來源:YOUTUBE)但行爲跟結果之間的聯結必然是正確的嗎?不見得。史基納把鴿子放進以他爲名的史基納箱中,無論鴿子做任何行爲,每間隔15秒就掉一顆食物,鴿子就會很開心吃掉這顆食物,之後再過15秒又掉一顆,又吃掉……所以掉食物這件事跟鴿子的行爲完全無關,但前面提到工具制約會讓鴿子將行爲與結果聯結起來,而現在有結果(掉食物)而沒行爲那要怎麼聯結呢?結論是鴿子就會亂聯結。史基納發現有鴿子會在碰巧有幾次給食物時轉了圈,之後就猛轉圈;有的則是剛好點頭後掉食物,之後就猛點頭;有的則是剛好振翅完就掉食物,之後就拼命振翅……食物明明就每隔15秒就會自動掉下來,但鴿子依然很虔誠地做着儀式性的行爲,相信自己的努力終將會讓這個箱子看見,而降下美好的回報。顯然鴿子是獲得了錯誤的聯結,明明不相關,但卻錯把行爲跟結果聯結起來,以至於一直做出看來無俚頭的行爲。不僅如此,這類的行爲還非常難以削弱,有隻鴿子在不給食物後依然努力振翅超過一萬次。史基納將這些研究結果整理了一下,投稿實驗心理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篇名就叫做鴿子的迷信("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s)。也許你會想說,怎麼可以拿人跟鴿子比,人聰明多了纔不會這樣勒,但實際心理學家發現其實人也沒好到哪裡去。社會心理學家Langer在1975於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發表一系列實驗,提出「控制錯覺」(illusion of control)的概念,指出人們以爲自己可以控制或影響,其實他們並無法影響的結果。例如,擲骰子時,想擲出大數字用力比較大,想擲出小數字就用力比較小,以爲自己可以透過用力的大小來控制擲出的結果。回到戰況激烈的棒球賽,不在場上打球的觀衆透過各種他們以爲有效的「儀式」行爲來左右戰局,正是一種控制錯覺。▲中華隊輸球場邊球迷神情落寞。看個棒球有個乞求勝利的行爲就說是迷信?這也太誇張了吧。是啊,是沒到迷信這麼誇張,然而回想一下,「每次我打開電視就掉分數」、「穿紅內褲就會贏」這類的思維,不就是幾次碰巧而建立起來的聯結?人們的控制錯覺一旦像鴿子那樣,碰巧地與自己想要或不想要的結果聯結起來,就會產生很接近迷信的行爲,像是中美職棒很常出現只要連勝就不洗帽子或不刮鬍子之類的行爲,很像史基納研究裡鴿子的行爲吧。聽起來人們會有這樣的非理性行爲好像很悲哀,其實並不然,整體而言這樣的行爲傾向對心理健康是有幫助的。這些思維與行爲顯示了人們會對世間萬事萬物積極尋求「因果關係」,因此纔會對於一些飄渺的事物產生奇妙的聯結。有了因果關係就能夠產生控制感,而對生活有控制感正是心理健康的條件之一,大家應該都聽說過習得無助的狗吧,那正是缺乏控制感所產生的狀況。因此對於生活中自己在意的事項擁有控制感是件好事。回到球賽來看,如果覺得賽前吃個義大利麪、抽個古巴雪茄會讓你心理舒適的話,那就做吧,有跟球員一同奮戰的控制感是很棒的。但萬一球賽輸了卻一直自責是自己雪茄抽不夠而感到沮喪的話,那可就太過囉,此時就跟轉圈的鴿子沒兩樣了。本文特別感謝高雄醫學大學張滿玲老師提供見解。本文作者:蔡宇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過着晚上體驗睡眠、白天研究睡眠的生活。希望可以把象牙塔裡的東西搬出來曬一曬讓大家瞧瞧。)文章來源: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