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謝金河:守株待兔努力找黑馬

【文/謝金河

五二○新的政黨輪替後,臺股進入另一個新時代,成交量持續萎縮,六○○億的成交量幾乎成了新常態,假如這個現象一直持續下去,未來臺股的操作與投資都會出現很大的變化。

上上期我在《先探週刊》提及,二○○○年的阿扁五二○,臺股成交一二五八億,○八年馬英九的五二○,臺股成交一七七七億,今年小英總統的五二○,臺股成交五七六億元,假如這是一個新里程碑,那麼意味臺股未來會走得很辛苦,臺灣經濟恐難出現較大轉機,因爲股市具有櫥窗效應,股市不振,經濟必然更無力。

重量級權值股撐大局

新政府上任以來,臺股只有五月卅一日那一天出現一一三八.六億的千億以上成交量,那是因爲當天外資買賣超都超過五○○億元,六月四日週六臺股單獨交易,外資縮手,成交量立刻減爲二九七億。六月以來,臺股成交量分別是一日七五六億,二日七七五億,三日六三七億,四日二九七億,及六日六一○億,六、七○○億成了臺股新常態,代表市場人氣漸衰,臺股指數卻仍居高不下,這當中靠了幾檔重量級權值股撐住大局。

最重要的臺積電在一六二元,幾乎是在歷史高價附近,最近大立光)從一七九○元漲到二九四五元,再加上臺塑四寶、三家電信股,還有光寶科等重量級個股出色表現,臺股加權指數仍得以站在八五○○點之上,所以量縮價不跌,代表了資金集中在基本面明朗的個股上。

另一個國際因素美國公佈五月非農就業人數,數字出奇的差,這使得葉倫六月升息機率大降到只剩下四%,這使得國際股市出現系統風險機率大大降低,三大黑天鵝中的變數剩下英國脫歐公投比較具有殺傷力。目前道瓊指數逼近一八○○○點,費城半導體指數衝到七○九.五九,美國確定六月不升息,可望又給予全球金融市場有一個偏安的環境。

全球股市暫時無風浪,臺股也站在八五○○點之上,看起來姿態很高,但是量能持續遞減,是臺股最大隱憂,這可能與新政府財政政策有關上週日財政部突然針對我的租稅看法,在中央社發了一則通稿,標題是「財政部打臉謝金河」,我只好立刻迴應。

股量縮,有一部分是產業的因素,與臺灣企業的競爭力有關,但是租稅整死臺灣股市也是顯著原因,這從證所稅開徵起,臺股本來月成交量是二~二.五兆之間,逐漸萎縮到一.五兆左右,馬總統在開徵證所稅之前,一年證交稅收入在九○○~一二○○億之間,證所稅上路,證交稅縮爲七○○~八○○億;換句話說,證所稅上路,政府唾手可得的證交稅一年就少了三○○~五○○億元,馬總統任內民調急速下滑也是從此開始。

買賣股票被分爲兩種人

爲了彌補失去的每年三○○~五○○億的證交稅收入,後來立委賴士葆曾巨威費鴻泰等三人又催促出一套健全財政方案,將所得稅率拉昇到四五%、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再加二%二代健保附加費,這些制度都衝着股市投資人而來。這個健全財政方案,後來被稱爲富人稅,這是造成臺股不振的主要源頭

首先是這個健全財政方案拉大了內資與外資稅負差距,外資買股票分離課稅廿%,內資加起來是卅八.五%,雙方差了將近一倍,於是很多內資變成外資,結果愛臺灣、沒有變外資的人,變相受到懲罰。同時,同樣買賣股票的投資人突然被區分成兩種人,一邊是低稅,一邊是高稅,在訴求公平正義的背後反而成更大的不公不義。

尤其是最高稅率拉高到四七%後,臺灣阻斷了全球優秀人才來臺的就業之路,很多在臺外資的薪資,甚至掛在香港新加坡,人才不來,臺灣創新之路也被阻斷,這是對臺灣最大傷害。

而對股市投資人衝擊最大的是,臺股殖利高是臺股優勢,但是臺股量縮,多數公司配發高額股息,卻紛紛出現貼息狀態,根據《財訊雙週刊》統計,去年現金股息配五元以上的公司有一○六家,其中有六一家完全貼息,去年度整體上市公司除息後,股價從未回到除息參考價的公司有四六%。換句話說,臺灣的投資人蔘與除權息,絕大多數是除自己的錢,卻必須承擔高稅負。

臺灣把股利所得併入綜合所得稅,最高稅率是四五%,又加二%二代健保附加費,兩稅合一扣抵再減半,形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高稅負國家,同樣股利所得在亞洲國家,香港、新加坡都免稅,中國分成三級制,一個月以內持股課廿%,一個月到一年課一○%,一年以上免稅,南韓分離課稅一四%,日本廿%,臺灣何德何能課全世界最高的稅?(全文未完)

全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886期便利商店及各大書店均有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當期內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