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養生! 中醫教你5招祛寒、緩解感冒不適

出處/康健雜誌

文/康健雜誌 圖/pixabay

過了小雪,冬日氛圍愈來愈濃,而流感、感冒的疫情也跟着發燒,走在路上、公車或捷運車廂裡,不時可聽到吸鼻子咳嗽聲,緩解感冒症狀,中醫有哪些簡易法寶?

中醫認爲,風爲百病之長。「風」指的是外在環境的改變,因爲溫度與氣壓的變化會產生對流、形成風,人如果對環境不適應,再加上寒氣入侵,當然就會感冒,稱爲「風寒」。

中國古代並沒有病毒的概念,而是將感冒或流感等不明原因引發的畏寒或發熱現象稱爲「外邪入侵」。

依照臨牀症狀大致分類,一般感冒古時稱爲「傷寒」;流行性感冒病症較嚴重,且散播力廣,稱作「溫病」或「疫病」,在治療用藥、劑量、使用時間的長短會有小差異,臺北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楊賢鴻指出。

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依每個人症狀表現開立處方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鍼灸科主任陳萍和舉例,常熬夜的人偏陰虛體質,受感染時首先出現的症狀可能是喉嚨痛,因此會使用涼補藥搭配抗發炎藥方

頭痛──葛根湯去風寒

感冒時頭痛難受、昏昏沉沉,楊賢鴻說,處方的開立以葛根湯最常見。葛根湯源自東漢張仲景所着的《傷寒雜病論》,能解外感風寒引起的頭痛、肩頸緊繃。

不過葛根湯成分中的麻黃鹼會加強心肌收縮力,使用時避免服用也有強心作用的毛地黃類心臟病藥物

川芎搭配菊花也能上清頭目,以500cc熱開水沖泡各1錢的藥材飲用,對頭痛或偏頭痛都有幫助,陳萍和指出。

特別提醒:購買時選用淡黃色已經曬乾的杭白菊,而不是新鮮黃菊花,以免泄正氣,導致反效果

按壓風池穴(位於後頸部發際與脊椎外側筋處)及合谷穴(手掌虎口頂端),能行氣止痛,刺激3~5分鐘就能見效。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鼻塞、流鼻水、打噴嚏──迎香穴舒通肺氣

無論是鼻子不通暢、或是鼻水流不停,中醫都認爲是寒氣侵入造成肺氣不通。

疏通肺氣的藥方除了葛根湯,也可進廚房切點蔥白加上淡味豆豉,熬煮成蔥豉湯緩解鼻塞。《食療本草》中記載,蔥白連根用水煮溫服,可以袪風發汗,對付冬天風寒引起的鼻塞、頭痛。

按壓迎香穴(位於鼻翼外緣法令紋處),紓緩鼻塞後搭配按壓風池穴,能使肺氣運行順暢。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 喉嚨痛、咳嗽──勤刮肺經

感覺喉嚨幹癢尚屬早期,不妨來碗綠豆湯解熱,楊賢鴻建議

中醫師韓豐隆說,如果喉嚨有痰,黏稠又咳不大出來,屬於熱性感冒,清化熱痰的藥材如牛蒡子浙貝、瓜蔞都有效;反之如果是清痰,又有畏寒症狀,則是寒性感冒,去寒的陳皮金桔有鎮咳效果。

使用方法以1錢沖泡500cc熱開水即可。

按摩少商、列缺。少商穴屬肺經,位於大拇指指甲根部內緣,是治療咽喉症狀的特效穴,能緩減咽喉疼痛;列缺穴在腕橫紋上方1.5寸,或乾脆在手肌腱外側的肺經刮痧

(圖片來源:康健雜誌)

● 發燒──菊花、薄荷解熱

有發炎反應都屬熱症,可用銀花、連翹、桑葉、菊花(杭菊)、薄荷、牛蒡子沖泡熱水。

大椎(正坐低頭,第7頸椎下的凹窩),在大椎穴上下左右各10公分的區域由上往下刮痧。

肌肉痠痛、畏寒──刮膀胱經膽經祛寒

肌肉痠痛、畏寒是寒症的表現。祛寒藥材有荊芥、防風、川芎、桂枝、生薑等,以1錢沖泡500cc熱開水飲用即可。

刮痧膀胱經、膽經。膽經和膀胱經主風寒,所在的背部和大腿外側是身體容易受寒及積寒之處,可以刮痧去寒。

楊賢鴻提醒,現代醫學檢查工具完整、西藥能快速診斷、治療,中藥則除了急性期的藥物治療外,着重於平時的體質改善,一般感冒尋求中醫,或病患自行搭配食療及敲打經絡可紓緩不適,但是流感盛行期最好先診斷是否爲流感,快速控制病毒增生後,再看中醫緩解症狀及調理體質。

延伸閱讀:

國寶級中醫師最愛9種本土養生食材 出乎你的意料之外

「心思太細膩易患重大疾病」  中醫師這樣建議...她乳房腫瘤竟消失

91歲依舊滿口真牙、耳聰目明 老國醫長壽養生秘訣:常推「涌泉穴

年過80歲的國醫大師...有三高症狀但從未出現併發症 全靠這長壽秘方

想擁有「紅潤泛光蘋果臉」 中醫師教你怎麼做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