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韞》故宮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國立故宮博物院傳將因應政院組織改造,改隸屬於文化部,因此鬧得沸沸揚揚,外界更流傳故宮將更名爲「華夏文物博物館」一說。(本報資料照)

最近坊間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文化部,成爲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是何其不易?今天國際上知名的商業產品,諸如勞斯萊斯、賓士勞力士等這些全球的頂尖企業,少說也需花費百年的努力,才能建立傲世的品牌,它們的名稱就是它們企業的生命奮鬥史,經營者輕言改名嗎?

若說「臺北故宮」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爲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國民政府的「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地位也不盡相同。在輾轉流離的戰亂時代,「臺北故宮」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國之重寶,非「北京故宮」所能望其項背。

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中國大陸獨享,有何可以昭告天下的道理呢?其次,若要將「臺北故宮」更名爲「華夏博物館」,則更令人啼笑皆非,臺灣一地若能代表華夏文明,這不是「去中國化」,反而是更深化中國化了!

再說,將故宮在組織上改爲文化部的三級機關,明眼人一看即知,這當然是將故宮的地位降格了。原來故宮博物院的院長是內閣閣員,與部會首長平起平坐,直屬行政院。這個文化機關原先的定位與一般部會同等,不但享有部會級的機關預算來維護,其藏品也不容一般官僚可以輕易接近,若硬要將其改爲三級機關,其人事組織編制及經費預算等均要符合政府組織中三級機關的規格,更遑論在政策上的受限了。這顯然不是「封建不封建」的問題,而是實際上輕視國寶漠視文化的作爲!

回首過往,拜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所賜民國14年10月10日,民國政府在曾經作爲帝王宮殿的北京故宮成立了「故宮博物院」,所有百姓可以進到昔日帝王之家,觀賞自己國家數千年文化的瑰寶。民國20年,日軍進犯中國北方,故宮文物開始自北京南移至南京;民國26年,日本正式發動侵華戰爭,故宮文物又開始從南京陸續遷移,在八年對日抗戰中,故宮文物就在曲曲折折的經陸路水路、山區,輾轉遷徙於西南的重慶、峨嵋樂山等地,逃離日軍的魔掌。到國共內戰時,國民政府於民國38年初,在時局動盪軍備極端吃緊的情況下,仍千辛萬苦地動員兵力及物力,將3484箱的國寶、60餘萬件文物,從南京運到臺灣。這是當時政府的文化高度及遠見,以及深切瞭解這些國寶是國家文化發展及國民教育的重要基石。民國54年11月12日,直屬行政院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正式對外開放。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多年來,每年都有超過500萬名遊客造訪,其遊客人數之多,名列世界前十大博物館之列,以臺灣今日艱難的國際地位而言,這不啻是讓舉世聽到我們聲音的一大利器。換言之,作爲中華文物守護者的臺灣,「臺北故宮」無疑是最亮眼的一張國際名片,而今天的執政當局竟要塗改這張名片的名稱,或降低其位格,這不只是失格,簡直是失能之舉了!

所謂文化政策,應該是國家整體發展策略的主要構成要素,這並非只是中央或地方政府的權責而已,更應該要回歸到文化的主體,亦即國民的文化權利。「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我們臺灣歷史的一部分,也是臺灣人民身分的象徵,它是讓世人聞之嚮往、肅然起敬之所,其國際地位與知名度讓世人看到臺灣,而凡我國人亦無不引以爲傲,這乃是國民普遍的心聲,不知政府聽到了嗎?

(作者爲前臺北市文化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