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就飆淚!門夾手指皮肉愈 「神經病變」卻讓她痛1年

▲一按就飆淚!門夾手指皮肉愈,「神經病變」卻讓她痛1年。(圖/拇指示意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嚴雲岑臺北報導

從事看護工作的44歲劉小姐,在去年1月照顧病人時被浴室門板夾傷大拇指原以爲疼痛在過了2~3周後會逐漸緩解,沒想到過了1~2個月,瞬間的疼痛還是會讓她痛到飆淚,工作3天要在家休息5天,才能在工作與生活間取得平衡,由於情況持續將近1年,也讓她擔心拇指是否產生其他病變。

馬偕醫院疼痛治療中心主治楊琢琪表示,劉小姐的疼痛是受傷過後的「神經病變疼痛」所致,儘管甲牀組織已經恢復,但疼痛反應仍被神經系統記錄下來,讓她痛到睡不着、碰到痛處整個人就會彈起來,甚至還想拜託醫師「直接剁掉手指」。爲了避免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反應,他建議劉小姐嘗試超音波導引介入性疼痛治療」緩解疼痛,術後恢復良好,疼痛指數也從10分降至1分。

楊琢琪說,劉小姐的受傷處是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前端與甲縫之間,門診觀察她的左拇指雖然有些許腫脹,但活動度皮膚並無異常,唯輕壓拇指甲牀時,病人臉部肌肉就會因疼痛而扭曲,這是因爲疼痛反應被神經系統「記錄」所致。

▲楊琢琪醫師解釋疼痛量使用方法。(圖/記者嚴雲岑攝)

由於大拇指是由腦神經所控制,楊琢期在行「介入性疼痛治療」時,先針對支配姆指感覺的橈神經和正中神經,以超音波輔助,施行微量類固醇局部麻醉劑藥劑,待其1周後回診,再配合口服止痛藥控制疼痛,在反覆做了3次介入性治療後,劉小姐的大拇指疼痛度,已從原本的10分將至3~4分,不只重拾笑容,也重拾看護工作,恢復正常生活。

馬偕紀念疼痛治療中心主任林嘉祥也表示,介入性疼痛治療是透過X光、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引導,使得治療成效更精準,副作用也較其他口服、肌肉或靜脈注射來得少,但必須由完整訓練的疼痛專科醫師執行,若病人有皮膚破損,或局部感染者,則不建議實施。

▼「介入性疼痛治療」實施示意圖。(圖/馬偕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