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怡/兩岸協商 注入臺灣優勢元素

大陸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5日來臺參訪。(圖/記者賴映秀攝)

趙怡

第六屆海峽論壇日前圓滿閉幕,做爲兩岸民間交流最大平臺,每年均吸引上萬名臺灣各界人士跨海作客,該項活動堪稱成果豐碩,尤其在促進兩地基層民衆往來互動、建立情誼方面,更具意義。細細觀察會場內外的變化,有以下幾項較值得注意:

你好大我不怕

一、今年的氣氛明顯不如往年熱烈。習近平的簡約政令固然爲整個論壇瘦身除脂,削去了奢華鋪張的妝扮,不過主人的熱情略有降溫卻瞞不過客人的感受,相信3月學運事件的衝擊以及《服貿協議》至今命運未卜,爲北京的對臺政策蒙上的陰影猶在。

二、兩岸實力消長造成的差距效應繼續擴大。這也可以從賓主之間的互動身段中察覺得到。會議期間每一次雙方碰面,臺灣客人必須通過極爲嚴密的安檢。若謂政協主席俞正聲是屬「國家領導人」層級地位尊崇,倒也罷了,連福建省長宴請臺方少數代表竟然也大費周章嘉賓們除了乘坐巴士團進團出外,另須配戴識別證,出示請柬座位圖,還要接受安全人員以電子、手控、搜身等方式做層層檢查。或許最近恐怖事件頻傳,會場的安全防護不可輕忽,但行使過當反而有違待客之道。

三、在政協主席會見臺灣主要政黨代表與社團負責人的場合,主辦方居然先行安排包括國民黨副主席在內的兩岸代表進入大廳枯坐十數分鐘之後,再請陸方最高領導在衆人掌聲之中入場就座。此一作法實有違正式會見禮儀,但近兩三年來俱都如此辦理,想必雙方首腦已接受「兩岸不可能對等」的現實,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四、客觀環境撼動不易,主觀形式猶有可爲。兩度代表執政黨出席論壇的團長洪秀柱表現可圈可點,一番「臺灣小而美」的論述言簡意賅而擲地有聲,不論站在賈慶林或俞正聲旁邊,身材嬌小的洪副主席總是氣定神閒,不卑不亢,擺出一副「你好大我不怕」的姿態,贏得不少喝采。

的確,當前大陸對臺政策動輒以「讓利」、「惠臺」爲手段,希望藉着臺灣同胞獲益來加強兩地人民的友好關係。孰不知,在中華文化價值體系裡,利益的授受遠不及道義的結合,更何況一個超強權的大陸和一個小確幸的臺灣怎能靠着傾斜式的「施予」來維繫雙方的對等?如此脆弱的關係即便維持之於一時,也無法維持之於長久。

基於同一思維,筆者曾於兩年前向論壇主辦單位提議在「海峽論壇」中增設「公益論壇」而獲得同意。從去年起臺灣的慈善團體如佛光慈濟永慶張老師以及罕見疾病、自由空間等民間基金會愛心代表,先後在論壇中把過去在臺灣從事公益行善的寶貴經驗和種種案例中的感人故事透過文字圖案、影音畫面詳爲介紹。

由於現下大陸的社會公益仍賴公權力來推動,我方代表的報告益發顯得精彩生動,創意十足,也使得臺灣祥和社會的核心價值在兩岸交流平臺上發光發熱,受到彼岸人士發自心底的讚歎!

評估惠臺利弊

快速崛起的中國已然在世界舞臺上頭角崢嶸,威震天下;難免也對仍舊高唱不統不獨不武的臺灣政權構成難以承受的壓力。馬政府必須針對惠臺政策的利弊深入評估,並就如何在彼強我弱的協商情境中,能夠注入臺灣優勢元素,扳回頹局後,再採取更積極的作爲。兩岸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就隱藏在小而美臺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作者趙怡,臺北市,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前新聞局長。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