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羣飛天 在祁連山腹地飛翔了1600多年

祁連山與北方的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形成的狹長地帶,歷史上稱爲河西走廊。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經固原至武威,就正式進入河西走廊。因此,這裡也是中國石窟分佈最爲密集的地方。

就在這裡,在祁連山的腹地,隱藏着一座金塔寺石窟,一羣身姿嫵媚的飛天,已經在這裡飛翔了1600多年。

兩年前,我有過一次河西走廊行,也來過張掖馬蹄寺景區,但只是走馬觀花。在三十三天石窟最高處眺望了祁連積雪和開滿馬蘭花草原之後,聽說金塔寺還要往祁連山深處走20多公里並且不開放,我就打道回府了。兩年之後,我重走河西走廊,機緣巧合,有機會進入金塔寺,當然不能錯過。

金塔寺是馬蹄寺石窟羣的一部分,石窟羣中還有千佛洞、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以及摩崖石刻、塔林等。在第一次的走馬之行中,我只去了千佛洞和馬蹄寺。千佛洞的幾處洞窟基本沒有年代較早的遺存可看,比較別緻的是洞窟外都建有重檐樓閣。因爲西北氣候寒冷的緣故,石窟前的幾株牡丹花在6月仍然開放,花朵碩大,奼紫嫣紅,倒是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千佛洞石窟 本文圖均爲 刀哥

再往裡走,是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它們開鑿於紅色崖壁上,五排共21窟,由下及上每排洞窟數依次減少,遠遠望去,就像一座深嵌於石壁上的五層寶塔。五彩經幡窟頂一直拉到底部,頗爲上鏡。從宣傳手冊上可以看到,石窟前面的斜坡上舉行的曬佛活動更是壯觀。現在這裡已經是當地一處著名的藏傳佛教勝地。

馬蹄寺與經幡?

不過,登頂三十三天就沒有看上去那麼美啦。沿着又窄又陡的石階向上走,有時候石階太高不得不手腳並用,穿過一個又一個小洞窟,裡面基本沒有保存壁畫塑像,多數窟壁被煙火薰得漆黑,只能偶爾在洞口和窟頂發現一些殘存的纏枝紋飾。

三十三天中殘留的壁畫

終於站在最高處時,我怕從窟內往外看,遠處祁連山上積雪未化,近處小山上經幡勾勒出起伏的山形,山下草原上開滿了紫色的馬蘭花,眼前一切,更像我熟悉的藏區景緻。

而這一次,因爲知道可以去金塔寺,我們不願浪費一點時間,直奔金塔寺。

金塔寺距馬蹄寺還有20多公里的行程。汽車在山路上盤旋,雪山始終在我們的視線之內。偶爾會經過小村莊羊羣公路上不緊不慢地走着,直到司機鳴笛才擠擠挨挨地下到公路邊的草地上。海拔漸漸上升,窗外出現了蔥蔥郁郁的森林,頭上是藍天白雲,山前是草原村莊,用一句套話形容,眼前一切,就像傳說中的阿爾卑斯山風光。

公路上偶爾有羊羣經過

一道簡易的鐵絲網門擋住了去路。金塔寺文物保護站所就在前面。文管員劉老師迎上前來打開了門。在他的帶領下,我們在結着冰的碎石路上走了幾百米之後,突然看到了路邊立着的一塊警示牌,上面赫然寫着“熊出沒,注意安全”。

“這裡還有熊啊?!”我們還是有點害怕。

“有啊,棕熊,這幾年發現它們從山上下來村子裡抓羊吃呢。”劉老師指了指遠處山上,又安慰了我們一句,“不過現在它們一般都在海拔更高的林子裡,不會下來的。”

在警示牌的後面,有一條新建的木頭棧道,通往茂密的原始森林,地面殘雪中散落着大顆的鬆塔松樹枝幹間掛着輕柔的藤蘿。走了大約十五分鐘之後,綠色的森林邊緣閃現出一抹隱約的紅色,很快,一堵巨大的紅色砂岩峭壁出現在眼前,金塔寺的兩個洞窟就藏在這絕壁之上。

金塔寺石窟開鑿於高高的紅色砂岩絕壁上

不過,眼前還有一道直上直下、大約200多級的石階,彷彿是對我們的終極考驗。五分鐘後,我們喘着粗氣,終於站在了金塔寺石窟面前。

金塔寺石窟的始建年代,目前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十六國時期北涼,距我們今天造訪已有1600多年曆史。共有東西二窟,均爲中心塔柱式洞窟,保存着自北涼至西夏各個時期的雕塑約200餘尊。

中心塔柱窟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出現的塔廟形制,洞窟多爲正方形或長方形,中有方柱,上面開龕塑像,四周牆壁上繪有佛本生、說法圖、供養菩薩、飛天、供養人等內容的壁畫,方便信徒沿中心柱繞行禮佛參拜。

苦修像

我們先進了東窟,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中心塔柱,四面都分三層開龕造像。據劉老師介紹,洞窟原有人字形披頂以及仿木構窟檐,但因地震等原因已經損毀,窟頂及四周壁畫也多漫漶不辨,唯有中心塔柱上的塑像還基本保持原貌。這些雕像內容極爲豐富,佛龕內有彌勒、釋伽多寶二佛並坐、思惟菩薩、禪定像等,上方則是飛天和供養菩薩。飛天多塑於龕楣上方,它們或者裸露上身,或者身穿綵衣,下身均着長裙,呈V字形飛翔於空中,臉帶微笑,雙手舒展,身姿輕盈活潑。陽光透過窗外的五彩經幡照射進來,爲塔柱蒙上一層流動的色彩,看久了,彷彿下一刻這些飛天就會騰空而去,直上藍天。

陽光透過經幡照進來

飛天,在莊嚴的佛國世界裡,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它們的身份有多種說法,一般認爲飛天可能源自天龍八部中的乾達婆和緊那羅。它們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或灑下花朵,或彈奏樂器,或手捧供物天衣飄飛,美麗瀟灑。

說到飛天,通常首先想起的就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飛天,從北朝到盛唐,不同時期的飛天各有風采。不過,由於莫高窟泥塑保存不易,現在所看到的飛天絕大多數都是壁畫。相對而言,在畫面上用線條表現飛天的飄逸,可能更容易一點吧。

莫高窟285窟飛天(翻拍)

高肉塑對應的,應該是薄肉塑,它指的是麥積山的飛天。在散花樓(第4窟)的上方,北周工匠泥土塑出飛天豐腴的面部和四肢,再描繪出行雲流水般的天衣與飄帶,線條與浮雕的完美結合,塑造出獨一無二的薄肉塑飛天。仔細看,在翻飛的衣袂間還露出了兩隻胖胖的肉腳丫,彼時工匠技藝高超之處,令人讚歎。

麥積山石窟散花樓飛天(翻拍)

而金塔寺的飛天,都是高肉泥塑。北涼工匠採用木胎泥塑的手法,在中心柱上塑造出這些立體生動的飛天,它們比莫高窟的飛天還要早上300年,應該也是中國石窟中年代最早的泥塑飛天。

呈V字形的高肉塑飛天是金塔寺的標誌

我們繞着中心塔柱反覆地看,每次審視,都能發現更多的細節。在飛天的上部,還有一排菩薩,它們探出半個身體,正俯視着前來朝聖的人們。想一想,這樣的佈局有點像莫高窟321窟中的憑欄菩薩。只不過那是壁畫,而開鑿金塔寺的工匠則是用泥土在柱體上塑造出這些菩薩,無疑更富感染力。

憑欄菩薩彷彿正注視着我們

又例如,在中心柱東面佛龕兩側,我們發現塑造的是有翼雙龍的形象。劉老師告訴我們,這也是金塔寺的獨特之處,據相關專家考證,中國石窟中最早的北朝時期的有翼雙龍,應該就在金塔寺。而在敦煌莫高窟北涼時期的272窟中也出現了類似的雙龍龕楣。

與東窟毗鄰的西窟,內部的中心塔柱同樣也是四面三層開龕,但規模略小,造像保存完好程度也不如東窟。東西兩窟部分塑像在西夏和元代進行過重修,在明清時期還有過重妝,所以現在看到的色彩比較俗豔,但整體佈局還是保持了北涼時期的風格。我們仔細尋找,果然在洞窟四壁上發現了一些清朝時“到此一遊”的題記。

回去的路上,我在森林裡撿到了一塊鵝卵石,吸引我的是上面的淺色紋路,酷似一隻小鹿。劉老師說,這是九色鹿吧,真是有緣

九色鹿,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動畫片的主角,當然,現在我知道這個故事其實來自佛教故事中的鹿王本生。就把它作爲重訪金塔寺的紀念吧,我也覺得,真的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