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休閒城市——安徽池州

池州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與銅陵接壤,南連九華山、黃山,北與安慶隔江相望,是池州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池州旅遊資源豐富,文化底蘊豐厚,發展旅遊業的自然條件豐厚。池州境內以九華山爲中心,分佈着大小旅遊區300多個,其中有4處國家級旅遊品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區、國際性佛教道場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華山;被譽爲華東動植物基因庫”的國家級野生動植物保護區牯牛降;被譽爲“中國鶴湖”的國家級溼地珍禽自然保護區—升金湖;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九子巖。還有6個國家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以及平天湖國家級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和杏花村人文景觀歷代名家大作爲池州增添了奪目的光彩,“千載詩人地”的美譽歷經歲月磨礪更加燦爛。始於母系社會的貴池儺戲被譽爲中國“戲曲活化石”,爲池州旅遊增添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主要旅遊景區

杏花村古井文化園

座落於池州城內杏花村古遺址處,國家AAA級風景名勝區、省旅遊定點單位。古時曾有“十里煙村一色紅,村酒村花兩共幽”的佳境記載。晚唐詩人杜牧在池州任刺使時曾遊覽杏花村,寫下膾炙人口的《清明》詩,使池州杏花村芳名遠揚。園內主要有懷杜軒、荀鶴別業、黃公酒壚、黃舍等景點,是集名人、名村、名酒、名詩於一體歷史文化旅遊景區。

大王洞風景區

位於池州市貴池區境內,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被譽爲“華東第一洞”。主要由“天生石橋”、“霖雨峽谷”、“大王洞府”和“大王湖區”四大景區組成,是融山、水、溶洞、人文景觀於一體的龐大藝術展覽館。洞長3500米,主幹線長2200米,主要有 “鳳殿”、“龍廳”、“仙園”、“瑤池”、“銀河”五大洞府景區,總面積達10萬平方米,氣勢雄偉壯觀。

平天湖風景區

位於池州市區東郊,水域面積11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1.5倍,青山綠水,煙波浩淼,是天然水上運動場,2004年國家體育總局在此舉辦全國摩托艇大賽,現被國家體育總局定爲水上運動中心訓練基地。主要有水上快艇、水上步行球、水上摩托、香蕉飛船、滑水、自劃橡皮艇、自劃小木船及自駕艇等水上運動遊樂項目。

升金湖自然保護區

位於東至縣境內,是安徽省第一個以水禽及其棲息環境爲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又是亞洲最大的自然溼地之一,湖內水產資源豐富,有“日產升金”之美譽。每年在此越冬繁殖的鳥類達170餘種近15萬隻,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13種。保護區總面積3.33 萬公頃,區內煙波浩淼,水天一色,一派江南水鄉好風光,是遊人湖面泛舟、觀賞珍禽,休閒垂釣的獨家勝地。

牯牛降風景區

位於安徽省石臺縣境內,是1988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以森林生態系統爲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是華東地區最後一片原始森林。境內崇山峻嶺,千谷萬壑,古木參天,自然條件十分優越。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6種、重點保護動物29種,被生態學者稱爲“綠色自然博物院”、 “天然動植物基因庫”。是黃山山脈向西延伸的主體,古稱“西黃山”,其主峰海拔1728米,爲安徽省南部的第三高峰,因其主峰山形酷似一頭牯牛從天而降而得名。

目前已開發的主要景點有嚴家古村,情人谷,四疊飛瀑龍門潭,牯牛降大峽谷等。“嚴家村”居住着東漢著名隱士嚴子陵的後裔。典型的徽州民居建築保存完好,村中有老磨房,古祠堂和寫着紅軍北上抗日直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各個時期標語的“標語牆”,自然人文景觀俱佳;“情人谷”三面環山,巖壁陡峭,泉水淙淙,是情侶眷屬的好去處;“四疊飛瀑”一匹碩大的四疊白練直掛崖壁,如雪似玉。曲折迴環,似從天來。“龍門潭”潭水清碧,峽谷幽深,怪石遍步,古木如蓋,有百丈巖,滾石灘,棲賢洞,南國小長城等景點,實爲大自然創造的“無聲的詩,立體的畫”。

蓬萊仙洞風景區

國家2A級風景名勝區,位於池州市石臺縣貢溪鄉杜村境內。全長3000米,總面積2萬多平方米。分天洞、中洞、地洞、地下河四層結構,造型奇特,曲折迴環,氣勢恢宏,佳景遍佈,有迎賓廳、探海長廊、東海龍宮、通明宮等20多個景點。其中“王母瑤池”是全洞的最佳景點,其白色透明碳酸鈣結晶組成的奇景,因造型奇特,形象逼真,色彩純淨,爲國內其他溶洞所不及,與洞內的立體國畫“山水浮雕”和如銀似玉的“天絲”,以及巨型鐘乳石-千佛山一起被稱爲“蓬萊四絕”。

九子巖風景區

位於青陽縣境內,是九華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景區之一,是九華山國家森林公園主打景區。景區集自然風景和佛教文化於一體,是整個九華山的靈魂,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即源於九子巖。

景區風光優美,主峰天華峰海拔1084米,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作《九華山歌》,“奇峰一見驚魂魄”的千古佳句來形容其壯麗雄偉的氣勢。被詩聖李白形容爲"天河掛綠水"的七布泉是景區的一道靚麗風景線,落差80餘米,七折而下,氣勢恢弘。九子巖景區是九華山佛教文化的發源地、發祥地。景區內的九子巖華嚴禪寺爲九華山歷代高僧大德修行參禪的場所。清末這裡創辦了中國第一座高等學府“華嚴大學”(又名“廣化院”,廣教衆生之意),尚分上、下兩院。建園後,華嚴禪寺及景區內的雙溪寺更是九華山佛教文化的驕傲,孕育了九華山最著名的兩位高僧大德--九華山已故方丈仁德大和尚及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尊肉身菩薩“大興菩薩”。

九華山風景名勝區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安徽九華山,位於長江下游南岸,景區面積120平方公里,由10大景區組成,有着“蓮花佛國”之稱。近年來,九華山已經成爲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文明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首批國家5A級旅遊區、列入中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佛教名山。公元719年,新羅國(即現在韓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唐,卓錫九華,苦心修行75載,立下了“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宏大誓願,99歲圓寂後終成真身,其生前逝後各種瑞相與佛經記載的地藏菩薩極爲相似,僧衆們認爲他就是地藏菩薩應世,遂闢九華山爲地藏菩薩道場,爲大願菩薩。其後,僧衆雲集,寺院日增,特別是明清以來,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九華山歷代高僧備出,從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尊肉身菩薩,現可供觀瞻的有5尊,其中百歲宮無暇和尚真身被明朝崇禎皇帝敕封爲應身菩薩,1999年1月發現的仁義師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氣候常年溼潤的自然條件下,肉身不腐已成爲生命科學之謎,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更爲九華名山增添了一分莊嚴神秘的色彩。

九華山現存寺廟99座,現有僧尼1000餘人,歷代保存佛像1萬餘尊,居四大佛山之首。九華山獨特的佛教氛圍,受到歷史的充分肯定,明神宗敕諭、賜銀,清康熙、乾隆御書“九華聖境”、“芬陀普教”,九華山先後有50多座寺院受朝廷賜額,加上衆多的文化遺址,歷代遺留下的文物,如唐貝葉經,明大藏經、血經等,使九華山遺有歷史文物2000餘件,其中珍貴文物百餘件。

地藏菩薩、高山懸寺、神秘地宮、肉身之迷等構成了九華山深厚的佛教文化。

歷史文化名山。九華山是中國長江以南古文化發達地區之一,宗教文化與山水文化相融,大量的歷史人文活動使九華山成爲一座歷史悠久,積澱豐厚的文化名山。2000多年前九華山就有道家駐足,被稱爲道家“三十九福地”;東晉隆安五年(公元401)佛教始入九華,唐時創建地藏菩薩道場,至明清時香火極盛,成爲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九華山聲名大振,吸引了無數名流紛至沓來。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唐天寶年間大詩人李白遊九子山,見景色秀美,狀若蓮花,天開神奇,清麗脫俗,觸景生情,詩興大發,隨吟唱出:“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九華山”因此得名。而後劉禹錫、王安石等歷代文人騷客紛至踏來,相繼建立了“太白書堂、藤子京書堂、陽明書堂等” 等20多處書院、書堂。留下了詩、文、歌、賦多達千餘篇,使九華山有“千載詩人地”之譽。

風景名山。九華山地處北亞熱帶,受溼潤季風的影響以及地形地勢的作用,具有冬溫潤、夏陰涼等山區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3.4℃,年降雨量2300毫米左右。九華山氣候溫和,土地溼潤,森林覆蓋率達75%,生長着1460中植物和200多種珍禽異獸,其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九華山花崗岩體,垂直節理髮育特別,經數2億年的雨水沖刷、風化剝蝕,形成了以峰爲主、盆地峽谷、溪澗流泉交織其中的雄奇秀麗的花崗岩的地貌。境內奇峰峻嶺、懸崖峭壁、幽谷深潭、飛瀑流泉,繪成了一幅幅清麗多姿的山水畫卷。境內羣峰競秀,素有99峰之稱,千米以上高峰30餘座,其中的十王峰爲第一高峰,海撥1344米,周圍的羣峰千姿百態、聳入雲霄,十王峰、蓮花峰等九大主峰如蓮花盛開,使九華山有“蓮花佛國”的美稱。花臺景色最美,天台香火極盛,拱圍在天台周圍的羣峰千姿百態,各具神韻。山峰連綿構成的巨型仰臥睡佛和天然佛頭、觀音峰、蠟燭峰等自然景觀,更有日出、雲海、佛光、霧淞、雪霰等令人稱奇。

神秘濃郁的佛教氣息、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與瑰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完美融合,讓今天的九華山,在海內外,特別是在漢文化圈,具有十分尊崇的地位。

特色旅遊景區

浦河、百丈崖風景區

秋浦河全長148.9公里,流經池州市石臺縣和貴池區。詩人李白曾五次泛遊秋浦並留下40餘首詩歌,秋浦河因此又被稱爲“詩之河”。 目前已開發景點有秋浦河竹筏漂流、皮筏漂流、秋浦漁村等。

百丈崖戶外旅遊區位於石臺縣磯灘鄉洪巖村境內。景區內自然生態環境優美,植被覆蓋率高達90%以上,空氣清新,氣候宜人,是一座天然的氧吧。百丈崖不僅是優美的生態遊區,而且是開展戶外拓展運動的理想佳境。目前已開發的戶外拓展設施有走鋼絲、渡索橋、攀石崖、過天梯、學獰獵、爬軟梯、溯溪源等。

齊春生態莊園

佔地面積1200畝,其中觀光果園600畝,生態菜園90畝,垂釣魚塘300畝,主要發展“豬-沼-果(菜)”、“豬-沼-魚”等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分爲兩大功能區,一是休閒度假村,包括水上娛樂中心、釣魚池、別墅區、會所區、特色餐飲中心等9個小功能區;二是農業觀光區,包括遊客中心、小木屋羣、蔬菜採集地、自採果區等6個小功能區,是以典型的安徽農村山水爲景觀特色,以大範圍的山水景觀與農業文化結合爲獨特景觀,具有皖南特色的綜合性旅遊度假區。園內環境優美,景色宜人,設施完善,日接待能力可達500人,可同時接待住宿遊客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