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論譠社》石破天驚,中國促成沙伊和解!(水秉和)

中沙伊三方簽署並發表聯合聲明,宣佈沙伊雙方同意恢復外交關係。美國和以色列是這次沙伊和解最大的輸家。以色列被孤立了,美國不再是不可或缺的調解人。(中新社)

根據沙烏地阿拉伯傳來的消息,去年年底,習近平高規格訪問沙烏地阿拉伯時,他就向沙烏地阿拉伯王儲沙爾曼表示,中國願意作爲一個橋樑,促成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間的和解。過去兩年,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的代表其實已經在伊拉克和蘇丹進行過幾次談判,所以雙方都有改善關係的意願。並且,據新聞報導,俄羅斯與巴基斯坦也曾爲兩國的和解作出了努力。可是,由於多年累積的內部敵意和外在撕扯分裂的壓力,這個和解需要一個強有力的中間人,給予某種程度的擔保,展示合作可能帶來的利益,同時能夠抗拒外來的壓力,才能促成此事。根據一位不具名的沙烏地阿拉伯官員,沙烏地阿拉伯認爲中國恰好處於一個「獨特」的地位,在中東有足夠的份量來從事這項工作。

所以,今年3月10日,經過5天極機密的會談,沙烏地阿拉伯的國務大臣艾班和伊朗的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沙姆哈尼,突然出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內,分別站在王毅的左右,三人各持一本紅色的聯合聲明,向全世界宣佈,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恢復外交關係,將於兩個月之內重啓大使館業務,並重啓多方面的合作活動。這一則新聞可以說是震驚了世界。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分別是伊斯蘭教的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領頭羊,它們之間的衝突不但源於教派之間千年的恩怨情仇,並且也是因爲地緣政治,而地緣政治就少不了西方勢力的干預和挑撥離間。美國一直在拉攏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企圖消解它們與以色列之間由於巴勒斯坦問題所累積的敵意。雖然以色列的右派政府對巴勒斯坦人的壓迫並未緩減,甚至變本加厲,可是產油國對巴勒斯坦人的支持卻在逐漸減弱。

2022年,在川普的斡旋之下,以色列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巴林簽訂了《亞伯拉罕協議》,建立了外交關係。這應當說是川普少有的外交成就。川普與沙烏地阿拉伯也維持着非常友善的關係,所以,如果他繼任爲總統,而不是被曾經侮辱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的拜登所取代,沙烏地阿拉伯與以色列建交恐怕也已經成爲事實。如此,以色列在中東就不再孤立,而美國在中東的地位就更加穩固了。

所以,綜合各方的輿論,大多數論者認爲,美國和以色列是這次沙伊和解最大的輸家。以色列被孤立了,美國呢?3月24日,一位智庫撰稿人在《紐約時報》論壇版的文章題目是:「美國不再是不可或缺的調解人」,他在結論中說:「在今後的世界,我們不必擔憂如果到達和平之路不再經過美國,而是經過北京,新德里或者巴西利亞,只要所有戰爭之路不是經過華盛頓。」

改變其實來得驚人的迅速,令人感覺到,這一切並不是沙伊和解觸發的。因爲,就在土耳其2月6日發生地震之後,埃及外長訪問了土耳其,隨後,土耳其外長回訪埃及,兩國至少有10年沒有交往。在離開北京後,伊朗的沙姆哈尼直接就到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訪問,並獲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統接見。緊接下來,敘利亞總統阿薩德攜帶他的英國籍夫人也訪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並獲得高規格接待,兩國也因爲敘利亞過去10年的動亂而沒有來往。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總統穆罕默德親切與阿薩德握手,並說,「敘利亞跟它的阿拉伯兄弟們隔絕太久了,現在是回來的時候了。」

西方媒體有點酸葡萄,有人指出,沙伊矛盾深,和解是否能夠持久是個問題。可是,和解之後,沙烏地阿拉伯國王立刻向伊朗發出邀請函,請伊朗總統萊西訪問利雅德,似乎說明,雙方對此次和解非常重視,願意加持。中東輿論傳出的一個總體感覺就是,各國產生了一種新的共識,那就是,它們可以決定自己的命運了,不再受大國擺佈,而中國之所以是適當的調解人,正是因爲中國不干涉他國內政,強調互利共贏。中國需要中東的能源供應,也需要向西亞擴展一帶一路,而這正配合中東國家的發展訴求和需要。可以看出,俄烏戰爭使西方自顧不暇的時候,正是中東擺脫外力和解除內部矛盾的時機。

一份在黎巴嫩出版的雜誌《搖籃》(The Cradle),主要討論中東地區的政治事務,其中一位名叫M.F. Shakil 的作者以「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合約:結束無止境戰爭的訴求」。他列舉了沙伊和解可能帶來的願景:一,降低中東的緊張氣氛;二,應可啓動葉門內戰的和解;三,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在伊拉克、黎巴嫩都分別支持不同的派系,相互之間鬥爭激烈,沙伊和解可以促進這兩國內部的和解;四,敘利亞經歷了10多年的內亂,內部恐怖份子各有外國後臺,沙伊和解對敘利亞的統一會有所幫助;五,伊朗、俄羅斯和印度籌劃建築一條國際南北運輸走廊(INSTC),沙烏地阿拉伯一直加以阻擾,現在有可能落實。

總之,我們看到的是,中國多年來靜悄悄地苦心經營,拉攏中東,旨在穩固它的能源來源,近年更是致力於拓展石油人民幣的前景。這次,趁俄烏戰爭捆綁住整個西方世界,終於篡奪了美國主導中東事務的地位,使美國的一位論者連呼:「輸了,輸了,輸了」。

(作者爲中美論譠社理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