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論譠社》中美鬥爭:誰會贏?(水秉和)

有兩個非常根本的理由使我們相信,拜登的策略是錯誤的。第一,他是要他的盟友跟他一起反中。中國則不然,中國是,只要不反中的就是朋友,並不要求其他國家反美。德法義等盟國就不肯站邊。東盟10國也拒絕站邊。(圖:Shutterstock)

大家都非常清楚,目前中美鬥爭異常激烈,尤其是在臺灣周圍。美國採用了切香腸戰術:在宣示不贊成臺灣獨立和承認一箇中國的同時,一步步地採取了增強以臺灣爲獨立實體對待的行動。雖然它的目的很可能主要是壓制中國,而不是真心誠意地護衛臺灣。

大陸方面也沒有閒着。隨着美國一片片地切,大陸的飛機軍艦也就一點一點地逼近,突破了海峽中線之後,圍繞着整個臺灣的活動和演習也在增加和增強。到底如何了局,不得而知。

從大方向看,這種對峙局面的解決最終將取決於中美兩國之間鬥爭的結果。如果美國輸了,那麼它將會像它在越南和阿富汗的行動一樣,拍拍屁股走路。如果中國輸了,那麼臺灣就可以維持現狀。當然,除非大陸徹底崩潰,獨立仍然只能存之於想像之中。那麼,誰會贏呢?

絕大多數臺灣同胞相信美國強大,會贏。他們還相信,美國認爲臺灣對美國非常重要,不會放棄臺灣,儘管美國曾經放棄了越南,正在放棄阿富汗,年底將放棄伊拉克。不怕一萬,只怕萬一。萬一有一天它被迫放棄臺灣呢?或許大家應當未雨綢繆,想好退路。

首先我們假設,中美兩國都會盡量避免核子戰爭。如果爆發核子戰爭,那麼可以預見的是,臺灣、日本、大陸、美國,必然無一倖免,都會倒退半個世紀,甚至完全被毀滅。這個後果我們不敢想像,所以也不必討論。

核子戰不能打,那麼常規戰爭呢?常規戰美國的總體實力肯定是勝過中國的,但是西太平洋的局部戰爭就未必如此。在這裡,中國大陸可以結合海、陸、空,加上海底的力量,而美國本土離西太平洋太遠,遠程作戰,一旦航母被炸,則整個崩潰。它在日本和沖繩的基地將是中國導彈第一時間攻擊的目標。可以這麼說,如果打常規戰爭,後果必然是兩敗俱傷,而臺灣本身所受到的破壞肯定會超過大陸與美國所受到的破壞。中共對於日本在抗戰期間所施行的滔天暴行仍然耿耿於懷,所以,如果發生常規戰爭,那麼日本遭到的打擊將比臺灣更大。

可是,這也扯遠了。不要看最近美軍在臺海和南海的頻繁活動,它是不會跟中國打常規戰的。在G7峰會和北約峰會,對盟友們施加超強壓力之後,拜登仍然沒有得到德法義三個歐盟大國的支持,所以他知道,北約國家不會到亞洲來陪他,所以他頂多只能依靠日本和澳洲。常規戰爭消耗巨大,而當前美國國債高達28.5兆,它是禁不起一場大國間的常規戰的。所以,這也不會發生。

正如拜登在接受總統職位之後第一次在國會的演講指出,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對手,他許諾,在他任內絕不容許中國超越美國。所以,高舉民主與人權大旗,聯合所有盟友,跟中國展開一場全方位競爭,這纔是中美鬥爭的核心。

從他上任大半年時間裡所採取的行動來看,他在這場競爭中選擇了兩大領域:一是拉幫結派,二是科技脫鉤。拉幫結派就是儘量拉住盟友和離間其他國家與中國的關係,這屬於地緣政治的範疇。科技脫鉤是一方面抵制和阻擋中國在所謂的第四代工業革命中的進程,另一方面建立一個把中國排除在外的科技聯盟。

目前看來,在科技脫鉤方面,拜登是比較成功的。臺積電和三星都已經動手在美國建廠,生產最先進的晶片。同時,由於禁止一大批跟晶片有關企業向大陸提供最先進的晶片和晶片技術,他減緩了中國在這方面的進程。其他措施,如限制大陸理工方面的留學生到美國深造,也是企圖在創造發明方面阻止大陸的科技發展。可是,大陸一年產生六倍於美國的科技人才,擁有巨大的國內市場,五年以後,誰敢說,哪一個科技生產鏈更成功?

重點是在地緣政治。有兩個非常根本的理由使我們相信,拜登的策略是錯誤的。第一,他是要他的盟友跟他一起反中。中國則不然,中國是,只要不反中的就是朋友,並不要求其他國家反美。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市場。請問,絕大多數國家願意犧牲這個市場而站邊美國?還是願意兩邊都不得罪,左右逢源?如前述,德法義等盟國就不肯站邊。東盟10國也拒絕站邊。

第二,美國向盟國提供的是軍事聯盟和核子傘保護,中國向世界提供的是合作共贏,分享發展機會和財富。美國所能提供的保護隨着它本身天量的國債而減弱,而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向世界提供的財富分享的機會正在擴大。兩者相權,增加財富應當會贏過逐漸減弱的大國保護。所以,在這場鬥爭中,中國勝利的概率是相當高的。

(作者爲中美論譠社理事)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