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市美術館《移居者》特展 演繹臺灣異鄉人的夢與現實

新竹美術館移居者》當代藝術展,邀集八位藝術家參展。

新竹振道記者蔡文綺/新竹報導

竹市美術館即日起至10月14日展出《移居者》當代藝術展,邀集陳永賢馬力歐、凱特雷、黃亦中、程仁珮黃昱佳豆宜臻陳嘉壬等八位藝術家,展出包括市場攤商外籍配偶、都市住民族、遠洋船員、移工開店的美國人等七個不同移居故事和場景,36件精彩創作,呈現移居者的故事,歡迎民衆踊躍前來觀賞。

新竹市副市長沈慧虹表示,每到一個城市,最喜歡去市場聞氣味、聽語言、看色彩,因爲廣集不同居民的市場就是看到在地文化最好的所在。本次新竹市美術館的展覽《移居者》也含有文化聚集的意味,將來自不同背景的藝術家集合在此。

沈慧虹說,她來自雲林,也是移入新竹市的移居者,現在是新竹人,因爲她相信「心在哪裡,就爲哪裡付出」。新竹市是一塊沃土,移居者們遠渡重洋、爲生活打拼,使這裡成爲多元文化融合地,而他們的移入,也使居住在新竹市的我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沈慧虹指出,美術館若沒有溫度,就只是一個軀殼策展團隊沃沃美學張馨之總監將當代藝術展覽帶進美術館,還用心邀請在地文化工作者李文福老師及高齡92歲的蕭在淦老師,使在地文化與年輕工作者融合。移居者不再只是來去,而是有與在地對話的可能性、並在新竹得到創作的養分。

策展人黃義雄表示,移居者的記憶常常在夢與現實中徘徊,原鄉的記憶留在夢裡,而在地經驗成了新的記憶。新竹市自古即是一個移居者聚集的地方,對新竹人而言,《移居者》主題展,特別感同身受。

黃義雄表示,移居並不意味拋棄原鄉,針對此議題,透過藝術家的觀察,講述那裡纔算是生根的家呢?是居住地?還是出生地?隨着全球化撲天蓋地而來,這是每位移居者及移居者聚集城市不斷扣問及思索的問題。

張馨之表示,這次展出有兩個面向,一爲藝術家作品中對於移居日常狀態的一種表達與觀察。另一爲移居者在新的生活地,如何守護着原生地的生活記憶,進而帶入新遷移地產生的混雜過程。展出的幾個計劃型創作,試着將移居者移動、遷徙、在地生活的具體軌跡,透過藝術再現與轉化,觀衆可以感受這些人的對待生活的韌性與靈性

藝術家陳永賢的「庖廩之所」計劃是以艋舺東三水街新富公有市場爲創作對象,短短几百公尺的傳統市場內,有土生土長世居者、有來自外縣市的移居者、也有後來的新住民,各自操着不同口音,賣着引以爲豪的食材,呈現出庶民生活軌跡。

程仁珮的食譜演化運動」計劃,以遠嫁臺灣的外籍配偶料理爲創作內容,濃濃的家鄉記憶及在地生活的點滴從一張張料理影像中穿透而出。如藝術家提問:家鄉菜是移居者想念家鄉的一種方法,但是家鄉菜是否也融入了臺灣的味道?

馬力歐(Mario Subeldia)和凱特雷(Daniel Rea Ketter)是此次參展的兩位外籍藝術家,也都是臺灣女婿。馬力歐是新竹科學園區的移工,學藝術的他,閒暇之餘不忘創作,從繪畫、現場沙畫創作、服裝設計都很在行,也是全臺首位拿到街頭藝人證照的移工,還常邀集同鄉的朋友們參與他所發起的藝術計劃。來自美國的凱特雷成長於愛收藏、擅手工的家庭,他將家鄉的記憶和技藝帶來臺灣,這次展出他臺北復古店裡常用的工作臺等物件,和藝術家黃亦中以這對夫婦所拍攝的影像紀錄。

夏族人豆宜臻的創作圍繞着祖靈、禁忌這兩個元素,表達都市原住民認同與返鄉的身體及精神移動狀態,透過暫時被解離的都市現實,讓自己加入了族人古老祭典。黃昱佳則帶來另一種身體移動的經驗,透過《海上一塊褪色的藍》呈現長期在郵輪工作、生活的船員,對照着日日看着船上旅客的玩樂狂歡,如霧裡看花,不知身在何處。

陳嘉壬錄像作品《UNFOLDING》是他在泰國Baan Noorg參與的社區藝術計劃。作品顯現着一對在泰國工作的緬甸移工情侶,欲突破一成不變生活模式的可能。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今年美術館四檔當代展覽皆以人爲本,第一檔《愛的樣子》圍繞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第二檔《傾城之戀》挖掘人之於城市的探索想像、第三檔《移居者》思索人類的跨國移動趨勢,年末將以董陽孜的「誠」字喚起人性反思。

《移居者》即日起展至10月14日,期間還將舉辦四檔活動,更多展品內容及活動詳情請上「新竹市美術館」粉絲專頁查詢,詳情請洽1999爲民服務專線或撥打 03-5332841 文化局專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