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疫情困境中如何由少變多

不論個人理財、企業營運政府施政目標都包括「由少變多」,想辦法運用更少的資源(人工、材料金錢等),來「成就更多、更大的事」。目前飽受新冠疫情肆虐之苦的部分企業,面對幾近停擺的商業活動經營赤字,究竟該怎麼做才能以少變多,突破經營困境呢?

想要「由少變多」,下列兩種觀念可以借鏡

擴展馬太效應聖經馬太福音耶穌講了一個才幹比喻,談到忠心僕人主人之託,將本金賺了一倍,受到主人獎賞;惡僕卻只將本金埋藏在地裡,到時候原封不動的歸還主人,遭到主人開除。有些社會學者將這種「好又更好」的現象稱爲「馬太效應」。引申來說,困境中個人、企業或政府必須更加努力,善用有限的天賦資源,把握自己所有的,全力發展長處,藉由信心、忠心加勤勞來尋求不斷的突破,持續累積成效,創造好上加好的善循環效果。

少創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Andrew McAfee)主張個人、企業和政府必須持續進行去物質化,殫精竭慮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產出。他建議大家多運用現代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和有效監管的優點、與日新月異的進步科技來提高生產力,加上民主國家健康理性的公衆意識監督及能迴應民意的優良政府治理,就可有效保護環境並改善人際關係與提高社會資本,讓我們持續的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消耗更少的原物料,同時兼顧環保與經濟成長,爲人類創造福祉,達成持續以少變多的地球永續繁榮目標。

運用上述「由少變多」的理念,個人、企業和政府都可以務實的評估自有的資源,努力發展獨特的競爭優勢,開創由少變多與好又更好的豐富成果。我們周遭環境中更具體的應用方向包括:

汰舊換新:例如製造業可以運用3D列印技術簡化製作方法節省材料,企業與政府可運用太陽能風力發電等綠色新能源電力網、自動化等科技來提升能源、交通、運輸等產業的生產效率並保護環境。各行各業可經由實驗,應用減量、替代、優化和蒸發等創新方法來減少使用資源,採用更好的材料、更有效率流程、發展更精簡高性能產品,同時淘汰耗費資源與效率不彰的老舊設備成品

數位轉型:企業或政府可藉由導入合適的數位科技,配合必要的組織結構與營運流程變革,來提升經營效率與敏捷性,達成由少變多的目標。因爲疫情導致實體客源減少,企業機構可以想辦法以網路平臺、物聯網、遠距會議、教學、醫療等方式持續接觸客戶,提供價廉物美的優質服務與互動體驗,積極開發並留下客戶。

精打細算:譬如發展疫苗、電信基礎設施建置、武器研發等長期大型專案、企業與政府不必凡事自己來,宜多活用產官學或國際間的跨領域合作、運用共享經濟或軟體設備訂閱租賃等方式,形成車輛共乘、房舍共用、分享技術或共同享受研發成果等產業互惠模式,來減輕各自的資源負擔,以少創多、提高整體有限資源設備的運用效率與投資報酬率

減少慾望:人類永無止境的消費慾望容易造成地球資源耗竭、因彼此過度競爭搶奪導致貧富不均、人際關係淡漠同理心不足、環境污染、地球暖化、甚至引發戰爭的重大浩劫。如果經由教育宣導能讓更多人懂得節能減碳,購買使用乾淨能源的產品、減少肉食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且能夠以同理心關懷弱勢族羣,我們就能以更少的資源過簡單快樂的生活,支持和平共享與人類繁榮永續的地球。

讓有限資源由少變多來滿足需求不是魔術,雖然是困難的挑戰,但實務上卻確實可行。企業可否永續經營,人類能否實現永續健康繁榮的大同社會,就看大家有無正確認知和未來持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