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 鳶飛傳承人的堅與守

文:王媛潘雯晶李穎、於愷 圖:李曉林、蔡小川喜子蔣鋒 版式:吳沙沙

風箏中國北方稱“紙鳶”,南方稱“鷂子”。最初的風箏雛形墨子研製三年的木鳶 公元前300年 ,“風箏”這個名字,大約始於五代 公元907-960年 。明代記載,五代時人們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作戲,鳶首系竹哨,放飛時,風入竹哨,聲如箏鳴。這段話引自明代郎瑛的 詢芻錄 ,但如今中國人已經甚少知道風箏起源於中國,並且有超過2400年曆史;曹雪芹愛風箏近似癡,並與風箏有說不盡的不解之緣;魯迅有“風箏”爲題同名雜文天津除了年畫,出名的還有風箏,濰坊還曾有“風箏十一世家”……只可惜,知道這些的人已經不多。

手上的風箏是誰做的?

炎夏,入夜,濰坊白浪灘。也許是天氣太熱,也許時間也不太合適, 這個在上世紀80年代無論日夜都聚滿熙攘人頭的“ 放飛廣場”如今只剩寥寥數人, 用十個指頭都能數得過來。用剛纔那個問題逐一問了放飛廣場上的人, “ 你手上的風箏是誰做的” , 所有人答案都是“ 誰知道啊” , 他們的風箏購買於小商品市場路邊攤甚至樓下推車叫賣的小販。在“ 世界風箏之都” 山東濰坊的放飛廣場,此時此地,再無手工風箏。

手工傳承與發揚一直是被討論的課題,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保存物質遺產本身的特質還是藝術造詣似乎到了“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階段。但是無論如何, 手工藝人們依然以一份堅守遺世而獨立,這話似乎有點悲壯,但也許這也是英雄之路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