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投什麼?先來看看人形機器人吧|鈦媒體創投家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公元前400年,亞里士多德提出:“人可以擺脫單調乏味的工作,利用好自己的知識與智慧,努力成爲稱職公民。”這一概念與當今機器人的革新理念仍有異曲同工之妙。

近幾十年來,人形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加速提升,人們從最初利用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應用於生產和生活當中,到能夠發明出一個會跑會跳甚至會說話的機器人,技術發展速度不斷超出人們的預期。

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勳喊話:“ AI下一個浪潮就將是具身智能”,而人形機器人被視作是具身智能發展的理想最終形態。

今天,人形機器人領域正掀起巨浪,亞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概念在兩千多年後,也終於被具象化。

高盛分析指出,未來10~1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至少達60億美元,最理想情況下,預計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有望達1540億美元。

VC抱團入場

回顧過去,人形機器人在歷史上一共爆火出圈過三次,第一次是在2000年,本田推出了仿生機器人ASIMO,成爲開創性機器人技術的象徵;第二次是2016年波士頓動力機器人Atlas被員工毆打,引發了“人類請停止霸凌機器人”的哲學思考,以及三年後Atlas的奮起反擊。

而第三次,正是現在。

過去的一年裡,創投圈一度形成了“人人投資大模型”盛況,而後又迅速降溫至“投無可投”。在大模型賽道的冷與熱之間,具身智能被推向臺前。

AI科學家李飛飛在美國文理學會會刊上撰文,指出計算機視覺發展的三個方向:具身智能、視覺推理、場景理解,給了機器人具身智能的想象,而特斯拉人形機器人Optimus更是讓人們看到批量性生產人形機器人的無限可能性。

在2023年股東大會上,馬斯克預測,機器人的需求可能會達到100億,甚至更多。如果以人類和機器人的比例爲2:1,那麼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可能會遠遠超過汽車的需求。

過去,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特斯拉帶動了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整體向前發展,它在上海的工廠更是推動了中國智能產業鏈走向成熟。

儘管人形機器人在短期內很難成爲特斯拉的第二增長曲線,但馬斯克對這個賽道的信念和投入點燃了全球行業的信心,國內也不例外。

據公開數據統計,2023年國內人形機器人賽道融資案例共12起,行業累計獲得超20億元融資,其中就有7家企業單輪融資金額超億元,分別是優必選、星動紀元、智元機器人、銀河機器人、宇樹科技、達闊機器人以及逐際動力。

單純從融資企業的數量來說並不算爆火,但值得注意的是,資本在該賽道,常常上演罕見的“大型團購”。

VC們願意抱團入場,一方面是明星項目確實熱鬧搶手,需要搶份額;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融資額度高,不少企業在天使輪融資額度就過億,“團購”是一種分攤風險的操作,機構往往也更願意在相同領域多投幾家。

“原來一直看不到跑出來的機會,不好出手,但現在進場,估值上漲非常快,如果能跑出來一家,回報會非常高。”有投資人表示。

由“90後”科技博主、前華爲“天才少年”彭志輝創辦的智元機器人在去年12月完成了A+++輪融資,投資方多達11家,其中包括藍馳創投、中科創星、鼎暉投資、長飛基金、C資本、高瓴創投、立景創新、三花控股集團、基石資本、臨港新片區基金及銀杏谷資本。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創投、鼎暉投資、臨港新片區基金三家機構都是加註,高瓴更是在1年投了3次,是智元機器人的第一大機構股東。

而類似這樣VC抱團入場的案例還有很多。

一場技術攻堅戰

在人形機器人這一極具技術含量的新賽道上,似乎有許多技術突破的首次發生都在海外。

谷歌DeepMind團隊和斯坦福大學華人團隊等合作研發的通用機器人Mobile ALOHA能做飯洗衣幹家務,被稱作“全能家政員”;特斯拉Optimus對運動和力量的控制以及環境感知方面有顯著技術突破;波士頓動力機器Atlas擁有卓越的物理機動性,更因其高級的控制系統和算法而獨立於衆;德克薩斯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初創公司Apptronik與NASA深度合,以探索宇宙爲長期目標的機器人Apollo則更善於在與人共同工作的環境中展現其優勢。

取得這一系列的技術成就與資本的支持不無關係,海外人形機器人賽道投融資狀況一向火熱。

例如專注於設計自動通用人形機器人企業Figure在2023年4月獲得Parkway Venture Capital領投的7000萬美元A輪融資,另有多家機構參投,3個月後再獲英特爾資本的900萬美元A+輪融資。其創始人Brett Adcock被稱作“下一個埃隆·馬斯克”。

“早年行業裡大家都以海外企業爲隊標,尤其是Atlas會前後空翻跟人打架,是不少人‘賽博夢’的起點。海外公司一向的優勢是前沿技術突破速度快,但是往往做產品不計成本,譬如Atlas是液壓驅動,成本十分昂貴。”有投資人表示。

在這一點上,中國企業充分展示了降本量產的優勢。國泰君安指出,硬件技術創新、成本控制是當前國內投資人形機器人賽道的核心邏輯,中國擁有成熟的製造業產業鏈,中國製造是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

2023年12月29日,優必選正式登陸港交所主板。當天,熊貓機器人優悠和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與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劍共同上臺落錘敲鑼,優必選成爲名副其實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目前,市場上還有許多人形機器人企業涌現,包括追覓科技、優必達、宇樹科技、達闥科技、大連蒂艾斯科技、小米、星動紀元、理工華匯等。國內人形機器人機器人產業發展火熱。

從政策上看,去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年,我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

意見明確,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綜合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產業加速實現規模化發展,應用場景更加豐富,相關產品深度融入實體經濟,成爲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

從產業鏈看,其上游核心硬件爲伺服電機、減速器、控制器、傳感器等,軟件則包括機器視覺、人機交互、機器學習、系統控制等;中游本體制造商和以服務、工業場景爲主的下游應用。

眼下,我國在技術方面實現全面領跑,專利申請數量全球第一。在機械本體方面,有投資人表示,目前核心零部件已經不再構成國內做人形機器人的門檻,我國部分零部件的技術指標接近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不過整體而言仍存短板。

正如周劍所說,人形機器人行業沒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只有腳踏實地地研發、持之以恆地投入,才能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高光時刻與至暗時刻

人形機器人賽道之所以變熱,除了智能泛化能力大幅加強,讓通用機器人成爲可能外,其中還暗藏了一種在投資人身上常見的FOMO心態。

有機器人賽道的投資人表示,之前有很明顯的感受,隨着時間推移,投資人找到自洽的邏輯後,開始自己加戲,逐漸形成了一種集體狂熱。

“好像不投就落後了。”

確實,人形機器人被業內視作AGI的最佳載體,當這些能跑能跳的機器人出現在眼前時,把人們的期待推向了最頂峰,投資的理由也許很多,但行業目前也正面臨一些挑戰。

機器人一向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哪怕是在工廠的流水線裡,許多複雜的場景機器人仍舊很以難適應。

今天,中國的製造業仍然非常傳統,儘管工業機器人近年有所發展,已經出現了一些高級的‘黑燈工廠’,但大部分工廠仍舊十分依賴人的勞動和個人經驗。更不用說人形機器人這種需要同真實的物理世界相交互來完成各種任務,才能給產業帶來真正更大的價值的機器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賽道的玩家大部分還是在攻克身體階段,甚至不少玩家跟投資人認爲“腦子”的自研並非當下剛需。

對此,元璟資本投資副總裁張世璞表示,於所有玩家來說,“大腦”或“本體”,能專精做好一件,就已經具備投資價值;但最後成熟的公司一定會做好融合。

“大腦能夠將複雜模態的數據與機器人的‘本體感受’巧妙架構對齊,同時保證身體可以穩定執行,做好其中任意一件就需要非常多的技術棧。大家早期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然後進行商業合作,去建設整個生態,其實是更有效利用社會資源的一種方式。”

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則指出,具身機器人目前遇到的主要有四大挑戰:第一,機器人不能夠像大語言模型一樣有一個基礎大模型直接一步到位,做到最底層的控制;第二,計算能力的挑戰,即使谷歌研發的Robotics Transformer模型,要做到機器人控制,距離實際需要的控制水平仍有許多事情要做;第三,如何把機器人多模態的感官感知全部融合起來,仍面臨諸多難題需要解決;第四,機器人的發展需要收集很多數據,其中也面臨很多安全隱私等方面的問題。

“具身智能作爲學術或者實驗室研究課題它非常成立,但是如果說基於這個潮流,在今天就想去做一個通用機器人的話,我覺得挑戰是非常大的。”有AI投資人表示。

目前看來,人形機器人行業僅是曙光微現,市場火熱意味着每一次出手都在高位,這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歷史包袱,反而在冷靜期,資產價值迴歸合理線,市場也會幫忙篩選掉弱者和投機者。

無論如何,早期投資的本質是以一個合理的估值去賭一個未來有高增長潛力的市場,當一個熱門概念被推出,大家一窩蜂涌入,行業良莠不齊、泡沫浮翻,這既是人形機器人的高光時刻也至暗時刻。

PC是第一次終端革命,然後是手機,然後是智能汽車,現在輪到人形機器人了。(本文首發於鈦媒體創投家 作者|張翌楠、編輯|陶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