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作夢、30歲破滅...學會擁抱年齡的無力感
▲其實幻滅跟年齡大小沒有關係,而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一種思維模式。(圖/翻攝自pixabay)
●韓星姬/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與專業精神分析師。韓國高麗大學醫學博士,曾任職於國立首爾醫院21年。
一位跟我有交情的作家,在圖書館網站上看到開設「創作講座」的消息,於是報名參加。
講座的第一天,大概18位左右的學員各自進行自我介紹,說明爲什麼會來參加這次講座的理由,這位作家興奮地跟我分享當時的氣氛。
讓她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其一,是學員的年齡層大約在6、70歲左右。她說,大家不只是「想來聽一次看看」而已,而是都抱着熱切的心情坐在教室裡。
「所以好像不是那麼一回事喔?」
「對啊,都是一些必須在那個時候坐在那個地方的人喔,除了我以外。」
衆人輪流發表爲何會來參加創作課程的原因,在聽完每個人的故事之後,她發現無論是幸福的人,還是不幸的人,都曾經歷不知自己是如何撐下去的「艱困時光」。
有人某天早上失去了伴侶、有人失去其中一隻眼睛,還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怨懟,或是爲了自己的利益,奪走他人一切的自責等等。也許在經歷這些事情的當下,沒有時間能好好面對傷口,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當時的傷痛就會開始糾纏着需要治療。
我在此總結一下作家說的那些學員們的告解,就是「只要是人,任誰都會有一兩件必須告解的事,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樣,沒有內、外都完美的人生。」這也許是最接近生命正解的答案。
只要明白沒有人可以享受完美的幸福,就可以比現在更加客觀地審視人生。因爲沒有所謂完美的幸福,比現在稍微活得隨性一點、自由一點也不錯。保有這種審視的態度,該來的纔會來,該放下的也能勇敢放下,才能避免那些會讓人生受到毀壞的事物。
雖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但活了這麼久,發現人生好像不會照着我們渴望的順序給予我們想要的。只要明白人生從一開始就是不親切的,就能活得比現在更無所求。
然而,最諷刺的也就是這點。你越無所求,得到的就越多,這便是人生啊。
無力感是必須的
三十歲後半是脫離幻想的第一個階段,必須跟自己還很混亂的心進行一場激烈的拔河戰才行。
心還想停留在白日夢裡面,但現實卻一直要求必須從那脫離出來,爲了減少兩者之間的鴻溝,無力感和憂鬱症這類的事,就會像「心的感冒」一樣找上門來。
要是在這過程中陷入了深深的無力之中,也並不是因爲特別有什麼問題,反而可以說是一種理所當然會經歷的「生長痛」。
假如二十歲是個什麼都不知道,只知追夢的世代,那三、四十歲就該以客觀的成本和資源作爲根據,去斟酌夢想的可能性。就算死了重新活過來,自己的現實也沒辦法再離理想更近一點,所以纔會感到無力。因爲人生不是幻想,也不是夢,而是以現實爲基礎的生命中所開出的花。
不切實際地朝意識形態大步前進,可能是一種年輕的美德,但那只有年輕的時候纔有效。既然沒辦法一直停留在二十幾歲,那麼就應該欣然接受幻滅的到來。從這個角度來說,此時找上門來的無力感並不是不好的,反而應該說是必要的無力感。
就像身體若被細菌侵入,可能會導致發燒或冒冷汗等警訊,無力感也是信號之一,並不是一種不穩定的情緒。越是抗拒這種無力的心情,反而越容易造成嚴重的問題。如果可以坦然面對無力感,就能引發正面的力量,但大部分的人卻只想忽略,或一心想抹滅這種感受。
「雖然忙得連眨眼的時間都沒有,但我的人生卻很無聊。要作的事情很多,而真的作了也覺得滿有趣的,但爲什麼會這樣呢?」
夢到自己變成韓流明星的賢聖,在診療室裡跟我說了這些話。明明自己跟同事比起來,有很多事情要做,生活忙碌,但卻找不到什麼特定的生活意義。就算認真生活了一陣子,也會莫名浮現「這算什麼?」的念頭。
所謂人生,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偉大
雖然想不起來電影的名字,但我還記得故事裡面男主角離職之後,擡頭看着公司大樓所說的臺詞:「雖然我在那裡工作了數十年,但離開了以後,連一張影印紙都不是我的。」
人生並不會因爲你有權有勢、很有錢,或者你現在正在享受全盛期,就給你特別的待遇。如果一個人靠公司的設施和金錢累積了功勞,因而迎來全盛期的話,那麼那是屬於公司的,並非全然屬於自己。
這樣算起來,雖然人們可能會被空虛襲擊,但空虛不會計較一個人的財產或地位,而是一視同仁、不請自來地造訪所有人的人生。
人生絕不可能總是既帥氣又華麗,反而凌亂不堪、一無所有的纔是所謂的人生。既然無論過得好、過得不好,都一樣正朝着死亡邁進,在那過程中有享受到人氣,也體會過什麼是全盛期的話,那就夠了。能夠接受這點,就表示你能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
其實幻滅跟年齡大小沒有關係,而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一種思維模式。它是一種思緒的三棱鏡,能提早喚醒現實。現在,我們必須能用更寬廣的視野,看見「現實的我」才行。
我常對來諮詢的人說:「不要太過期待喔。」因爲人生並非如同想像中的那麼偉大。「應該要成爲偉大的人,要是沒辦法,就很不成器」的想法,根本是一開始就弄錯了解題的方向。
只要好好發呆,好好睡覺,吃些美味的食物,就是幸福了。雖然用這種話給一個大人建議,感覺好像有點幼稚,但我認爲這纔是真正幸福的基礎。
如果能夠在這些大前提下,去找尋足以成爲珍寶、開出花朵來的事物,增長年歲的同時,就可以懂得如何控制因無力而哭泣,或因幸運而笑。也就是所謂「人生的一喜一悲」。
●本文摘錄轉載自《擁抱年齡焦慮:不安,其實是推動自己成長的力量》採實出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