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悸胸悶 誤認鬼壓牀
中風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第4位且年齡下降,復健科醫師建議及早循序復健,會有更好的效果。(本報資料照片)
農曆7月,有老人家出現心悸胸悶,還以爲是鬼壓牀!醫師提醒,可能是「心房顫動」警訊,突然心悸或心跳超過百次,恐是罹患此病,且容易引發腦中風,需用抗凝血劑預防。不過傳統藥物作用慢,常受到深綠色蔬菜等含維他命K食物影響,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團隊研究證實,亞洲人使用口服新藥的效果比傳統藥物好,除了減少腦中風發生,顱內出血副作用也顯著降低。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詹益欣表示,心房顫動是因心臟亂跳,速度快又亂,導致患者出現心悸、暈眩或胸痛;好發族羣包含有慢性疾病的老人家、高血壓、糖尿病、吸菸等。發生率自65歲後直線上升,65歲以上發生率約爲5%,但80歲以上增至10%。而很多長輩不知自己有心房顫動,誤認胸悶是胸腔出了狀況而跑錯科,甚至有人誤認自己被鬼壓牀。
詹益欣指出,過去治療或預防心房顫動多使用舊型抗凝血藥物,但該藥物易受到亞洲人基因,以及深綠色蔬菜等等含有維他命K的食物,或是含有維他命K的藥物影響,產生交互作用,增加出血風險,高達5成以上心房顫動患者無法妥善服用藥物,降低藥物預防效果。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團隊因此利用臺灣健保資料庫分析,證實使用新型口服藥物的患者,與使用傳統藥物的患者相比,缺血性中風發生率、住院性大出血發生率及顱內出血發生率均顯著減少,且不須定期監測、與其他藥物及食物交互作用情形低,使心房顫動患者生活便利性大幅提升,有助於提高藥物順從性。
林口長庚醫院心臟團隊的研究結果,提供亞洲心房顫動患者在使用口服新藥的療效與安全性上更多實證,論文發表於國際神經醫學領域期刊「Stroke」及國際心臟醫學期刊「J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