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9萬起步的小米SU7到底貴不貴? 頂配不超30萬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3月28日報道 三年之約,小米SU7今晚揭開了最後一層面紗,三款車型,價格爲21.59萬-29.99萬,新車現在已經開啓預定,4月30日之前大定,三款車型還可享受不同價格配置的免費升級。另外在發佈會現場,還發布了創始版車型,創始版價格和標準版和Max版價格一樣,分別爲21.59萬和29.99萬,限量5000臺。關於價格,儘管之前雷軍已經打過了“很貴”的預防針,但最終價格發佈之後,合理還是貴,大家來評。

2024年4月3日起,小米SU7 創始版、小米SU7 Max 創始版將開啓交付。同時,小米SU7、小米SU7 Max版將於4月底交付,小米SU7 Pro版將於5月底交付。

既然是車圈最後一個入場的選手,也是雷軍口中的“夢想之車”,小米SU7也是做了完全的準備,它已經拿出了一系列的硬核技術,包括電驅、電池、大壓鑄、智能座艙以及智能駕駛,但最重要的還是小米一直提到的“人車家全生態”,這套生態將所有智能終端連接在一起,無感互聯、能力協同,可以體驗到無處不在的智能生活,這也是小米SU7有力的賣點。

萬能的“小愛同學”,不僅可以實現語音深度控車、導航路線查詢、路況信息百科解讀等,還能車控打開手機付款碼以及幫你找到相關的功能。

車身尺寸:4997/1963/1440mm,軸距3000mm。

車身顏色:流星藍、霞光紫、熔岩橙、寒武巖灰、海灣藍、雅灰、橄欖綠、珍珠白、鑽石黑九種。

內飾顏色:銀河灰、暮光紅、迷霧紫、曜石黑四種。

提供常用物理按鍵,還有翻轉儀表屏、56英寸HUD、運動式座椅(側翼可主動充氣)、五屏聯動以及豐富的生態系統。

BOOST模式,不僅可以享受彈射起步的快感,而且還有超高自由度,隨便調整。

面對新能源汽車,或者轎車產品,小米SU7在車內完美解決了手機支架問題、雨傘問題、防曬問題以及儲物的問題,這應該是在線的產品經理的功勞,細節做到位。

全系標配智能輔助駕駛,高速NOA上市即交付,全系支持極窄車位停車。

官方將小米SU7定位爲“C級高性能,生態科技轎車”;是小米汽車五大自研核心技術的成功落地。

小米SU7在車型設計,新能源技術,智能科技等方面全面突破,充分展現小米造車的硬核實力,更展示出小米SU7所擁有的超強性能以及前瞻的智能空間與生態科技體驗。

小米SU7有着黃金比例的輪軸比、輪高比、寬高比。車側有着優雅的輪廓線,前臉的低趴姿態衝擊力十足,車尾配有小翹尾和光環尾燈。

細節上的特徵設計將會爲小米汽車未來的經典,如水滴形大燈、光環尾燈、175度漣漪曲面、半隱藏式門把手等。

小米SU7一共有九款配色,分別是:流星藍、霞光紫、熔岩橙、寒武巖灰、海灣藍、雅灰、橄欖綠、珍珠白、鑽石黑。

基於對每處細節設計的不斷打磨,小米SU7實現了目前全球量產轎車中最低風阻:Cd 0.195!

小米SU7採用環繞式座艙,形面飽滿柔和。

整車玻璃面積5.35m²,配備經典設計的三輻D型方向盤,同時還保留了物理按鍵設計。

符合人體工學設計運動風座椅和創新三明治結構坐墊,搭配動感氛圍燈和高級音響配置,提供更舒適的駕駛體驗。

小米SU7一共有三款內飾配色可選,分別是:銀河灰、曜石黑、暮光紅。

跑車姿態的小米SU7,也有C級車的大空間。新車擁有1012mm前排豎向乘坐空間,105mm後排膝部空間,假人模型身高是188cm,乘坐體驗寬敞。

同時,小米首創一體化壓鑄鋁三角樑結構,將十餘個零件一體式鑄鋁開發,拓展出了105L的前備箱容積,後備廂容積達到517L。

以上所有設計,均來自於首席設計師李田原(前寶馬全球首位中國設計師,代表作:BMW iX)帶領的設計團隊、外飾設計負責人仇臻(前奔馳德國總部高級外飾設計師,代表作:奔馳Vision EQXX)、內飾設計負責人Shin Muto(前寶馬高級內飾設計師,代表作:寶馬Z4(參數丨圖片))。這羣有夢想有才華的年輕人,基本都有10年以上的汽車設計經驗。

小米SU7 Max搭載雙電機,實現全輪驅動,最大馬力高達673PS,峰值扭矩838N·m,零百加速用時2.78秒,最高車速達到了265km/h。中後段加速實力依舊強大,0-200km/h僅10.67秒。同時,小米SU7(入門版車型)採用單電機後驅佈局,電機功率299馬力、400N·m,零百加速時間5.28秒,最高時速210km/h

另外,小米SU7還配備無限自由度的自定義駕駛和一鍵Boost模式。包括加速、轉向、懸架高低、懸架阻尼、前後驅動分配比例、能量回收比例等十項均可精細調節,甚至擋位精度高達100級,所有參數組合可提供16.8億種駕駛模式。而“Boost模式”則實現加速超車時,按下紅色按鍵,整車可立即提速,持續20秒的超額扭矩輸出。

小米SU7不僅跑得快而且剎得住,100-0km/h制動距離低至33.3米(入門版爲33.5米)。硬件上,小米SU7搭載前雙叉臂以及後五連桿獨立懸架,配置了CDC減振器+空氣彈簧、博世DPB+ESP10.0全解耦制動系統。小米SU7制動系統採用“四重製動冗餘”策略,且全棧自研整套底盤控制算法,可實現全場景自適應。另外,小米SU7還有着非常好的轉彎半徑表現,僅5.7米。

小米SU7 Max車型搭載小米-寧德時代電芯,擁有101kWh電量,在小米SU7四驅車型上可實現CLTC工況800km的續航表現。同時,在800V超級快充加持下,充電15分鐘續航510km。同時,小米SU7(入門版車型)搭載73.6kWh磷酸鐵鋰電池。CLTC續航里程位668km;配備400V快充,15分鐘可充330km。

此外,小米SU7突破四大冬季低溫性能表現:更高的低溫續航保持率、更快的低溫充電速度、更低的低溫動力性能衰減、更快的低溫空調升溫速度。

小米SU7遵循三個市場上最嚴苛的安全標準而設計。

小米SU7採用鎧甲籠式鋼鋁混合車身,90.1%高強度鋼和鋁合金佔比,最高強度達2000MPa,扭轉剛度高達51000N·m/deg。通過創新設計與先進材料,成功加強包括三角樑、門檻樑、前縱梁、後地板在內的四大核心結構件。

小米SU7全系標配16項主動安全配置,配備新一代全鏈路無損仿真驗證系統。創新應用4D時空標註技術,並且針對中國道路的兩輪車高發場景逐一優化,比如兩輪車夜間橫穿路口的時候,人還沒有看到,但車已經提前預測。

小米採用了全球最高電池安全標準,並行業首創電芯倒置技術,把電芯倒放同時,也將泄壓閥倒置,在極端的熱失控情況下,電池的能量向下釋放,最大程度的保證乘員艙的安全。

基於全新的小米澎湃OS,小米SU7全面繼承小米澎湃OS的“全域安全”能力。專門設計了多賬號系統,賬號“專人專用”,同時設置了“臨時用車”賬號,匿名登錄,保護車主隱私。此外,還支持“人車家全生態”端到端加密,確保設備安全。

智能駕駛是智能電動汽車核心技術賽道,小米的目標是2024年進入第一梯隊,覆蓋全國主要城市。基於超強算力芯片和感知硬件,小米智駕採用最新一代的底層算法:BEV+Transformer+佔用網絡,並將大模型技術全面融入。

看得見、看得準、看得懂的感知技術創新。第一項技術叫“變焦BEV技術”:類似鳥瞰圖,能動態調節感知範圍,像人眼一樣變焦。比如停車場環境,算法可以將整個停車場切分成上百萬個網格,每個網格大小是5cm。這樣的精度可以準確識別地鎖的開合狀態。

第二項技術是“超分辨率佔用網絡技術“,傳統的佔用網絡,依靠的是自然語言模型,將障礙物描述成方塊,不夠精準,有時候明明空間足夠穿行或者泊入,但是因爲識別錯誤,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產生。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小米在佔用網絡技術中加入超分辨率的矢量算法,直接將路面上看到的所有可視物體,都模擬成連續曲面的立體物,提高了識別精度,精度小於0.1m。

第三項技術是“道路大模型技術”:傳統的智能駕駛,非常依賴高清地圖,但問題就是很難全國覆蓋,一旦你所在的地區不支持高清地圖,那城市領航功能就基本完全不可用了。而小米的道路大模型技術,可以實時生成道路拓撲,效果媲美高清地圖,還能像人一樣實時判斷路面情況。比如前方的路面正在修路,它也能準確生成智能引導線,順暢繞行。

除了感知能力,小米還有全球首個應用到量產車的端到端感知決策大模型,兩者結合,能實現精準泊入0.05m的機械庫位。

不僅底層算法先進,小米SU7還有非常旗艦的硬件平臺,搭載兩顆NVIDIA DRIVE Orin高算力芯片,綜合算力達到508TOPS。

感知硬件也十分豪華,1顆激光雷達、11顆高清攝像頭、3顆毫米波雷達和12顆超聲波雷達。一體式激光雷達放着在車頂,像一個瞭望塔一樣,能夠檢測最遠200米的距離。

隨着小米汽車的加入,代表着“人車家全生態”已正式閉環,小米澎湃OS的諸多特性和完備流暢的生態體驗,將全部在小米汽車上實現。

首先是車機系統五屏聯動。小米SU7搭載16.1英寸3K超清中控屏、超大56英寸HUD、翻轉儀表屏,每次啓動都充滿儀式感。此外,還能外接小米Pad生態拓展屏,打造車內五屏聯動空間;搭載驍龍8295座艙芯片,使用體驗極致流暢。

然後是3D數字化車模沉浸式交互體驗。車機能夠擁有和手機平板一致的沉浸式交互體驗,手機用戶不用學習,也能快速上手。比如隨環境變化的3D數字化車模;小米最先進的多任務柔性框架,支持調整窗口大小;副駕也能從右側下滑控制中心,直接調整副駕座椅、空調。

同時,手機與車機跨端體驗也實現流暢無感。比如手機上看了一半的視頻,可以在車機直接全屏續播;用習慣的導航應用,呼出手機,即可拉滿全屏展示。跨端互聯還有大量的驚喜。

小米澎湃OS上車帶來又快又開放的應用體驗。車機支持1.49秒疾速啓動,同時座艙系統OTA整包升級只需約3分鐘、全車整包升級約30分鐘等。手機應用秒變車載原生應用,小米SU7座艙系統深度適配了主流的車載應用,小米平板生態也可無縫上車;甚至還可以將任意手機應用“Pin到車上”,直接以原生卡片形式呈現。

此外,米家設備同賬號免密連接,無感上車。小米還爲車打造了專屬的CarloT生態;中控大屏、儲物臺、座椅後背等位置均支持硬件拓展,即插即用;並將把小米CarloT生態面向全球生態開發者開放,不僅提供統一標準化接口、最豐富的通訊標準協議、更有系統底層的全面賦能。

值得一提的是,爲了充分照顧蘋果用戶,小米汽車對蘋果的設備支持是也最好的,不僅全面支持無線CarPlay車載,還可以基於AirPlay實現影音流轉。甚至支持iPad後排拓展,控制空調、音樂和座椅。

小米汽車摩德納技術架構,深度自研,全力投入,設計從100項“第一、唯一、最”出發,安全與效率雙重保障。

小米汽車做超級電機,目標是每項關鍵技術都做到世界領先。

從底層技術做起,組建了100人的專家團隊,邀請了兩家頂級電機公司,並且使用了最先進的AI技術,一次性做出了兩款超級電機:V6和V6s,都達到了21000轉;目前已量產,將搭載於小米SU7首批車型上。

同時,小米首款完全自主研發、自己生產的第三款超級電機:V8s,達到了27200轉!實現全球領先電機功率密度10.14kw/kg,成爲世界上頂級的電機;預計2025年上車。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車已經在預研下一代,創新採用“激光原位固化”工藝來做碳纖維纏繞,工藝比溼法纏繞更先進,良率更高;經過大量測試,目前已在實驗中成功實現轉子35000轉最高轉速。

電機散熱系統採用雙向立體油冷技術,成功將散熱效率提升超過50%,最高溫度下降了30%。小米還重新設計了整個定轉子、全系配備自研全球領先的SiC電控模塊,轉換效率高達99.85%。整個研發過程已申請155項專利,已授權60項專利。

小米自研全球首個倒置電芯的CTB一體化電池,不僅聚焦於純粹的續航里程,電池容量最高可達150度,理論CLTC續航里程高達1200km+,還通過一系列創新設計、128項電池領域專利(其中65項已獲授權)全面提升電池的集成效率、安全和散熱性能。

小米汽車CTB一體化電池採用地板上蓋二合一、電芯倒置、多功能彈性夾層以及極簡線束等設計,使得集成效率達77.8%,整體提升24.4%,並釋放了17mm的高度。其中,車身地板和電池包上蓋合二爲一,不僅釋放了10mm的高度,還將集成效率提升了9.1%。

首發電芯倒置技術則實現了多模塊共享底部空間,進一步釋放7mm的高度,集成效率提升5.8%。與此同時,小米還引入了多功能彈性夾層,這一設計既是液冷板也是結構件,將隔熱板、水冷板和橫縱梁三合一,從而提升了6.5%的集成效率。此外,通過減少91%的線束,集成效率又提升了3%。

爲確保續航里程穩定性,小米採用行業一流標準安全設計。泄壓閥朝下的設計可在極端情況下快速向下釋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證乘員艙安全。而14層硬核物理防護,包含3層頂部支撐、3層側面防護和8層底部防護,讓安全如影隨形。

行業頂級的散熱、隔熱設計也是小米電池技術的一大亮點。雙大面強冷卻方案,確保電芯兩大面都有散熱板,冷卻面積達到了7.8m²同級最大,實現行業4倍平均水平的冷卻效果。電芯側面採用共計165片的氣凝膠隔熱材料,可抵抗1000°C高溫,讓電池的隔熱性能再上新高。

電池管理方面,小米汽車搭載了ASIL-D最高功能安全等級的全棧自研電池管理系統,具備3重獨立熱失控冗餘監控和報警策略,以及“全天候”精確預警功能。電池雲安全技術的應用,能夠實時採集數據並通過專網加密雲端進行分析和預警,在必要時實現4ms內主動斷電。經過全球最嚴苛的電池安全檢測,包括1050+項安全測試驗證和96倍國際耐久測試時長,每一塊小米電池都擁有行業領先的可靠性。

小米憑藉自研9100t超級大壓鑄技術——Xiaomi HyperCasting,成爲國內唯一一家同時自主研發“大壓鑄設備集羣”和“壓鑄材料”的汽車廠商。

設備創新方面,該集羣設備佔地面積840m²,總重量1050t,相當於兩個籃球場之大,鎖模力達到行業之巔的9100t。小米自研視覺大模型質量判定系統,可在2秒內完成檢測,擁有10倍於人工的高效率、5倍於精英的高精度。該技術的運用,使得小米汽車的後地板實現了72個零件合一的壯舉,焊點減少840個,整體重量減輕17%,且生產工時大幅減少45%。

材料研發方面,小米自研高強高韌免熱處理環保壓鑄材料“泰坦合金”。通過自研的“多元材料性能AI仿真系統”,小米從1016萬種配方中,精選出最優的合金配方,確保強度、韌性和穩定性的完美結合。值得一提的是,泰坦合金中含30%循環鋁,使每個零件碳減排352.53Kg,峰值產能相當於每年多種植488萬棵樹。

除技術與材料的創新,小米汽車克服傳統大壓鑄弊端,採用三段式可維修設計:一體壓鑄後地板+中高速潰縮區+低速潰縮區。中低速碰撞中,無需更換大壓鑄件;而在高速碰撞中,這一設計能滿足90km/h的後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