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小時,突顯脆弱能源結構

(圖/臺中市政府提供)

臺電「臺中火力發電新建燃氣機組計劃」日前於環評大會闖關成功,大會做出4部燃煤機組「備而不用」的決議,未進行汰除,讓臺中市政府再度槓上中央揚言循深澳電廠前例奮戰到底。

啓動備用燃煤機組,有五重限制:空氣品質不良季節不啓動、備轉容量率需低於8%、中部空品預報AQI需小於100、4部機組最多同時啓動2部,每年啓動累積時數不超過240小時

經濟部自承,滿足備轉容量率低於8%,AQI需小於100的條件下,1年中僅約有3%的時間、約10天可啓用;但240小時的政治決定,從社會與經濟成本來看,一點都「不科學」。

根據臺電資料爭議燃煤機組每部裝置容量爲550MW2,兩臺共1100MW,如以完美效率的淨髮電量與裝置容量比100%計算,240小時總髮電量不過2.64億度,佔全臺總髮電量不到千分之一;每小時救援電力最多110萬度,佔108年最高用電量3692萬度不到3%,也只是平均用電量3000萬度的3.6%。

這4部燃煤機組性質上屬於成本高昂、最沒有效率的「尖峰火力發電廠」,全年大多數時間停機,只有緊急狀況或尖峰開啓;更別提還是1991或1992年運轉的燃煤老爺車反應速度遠不及燃氣機組,並非良好的救援選項

中央政府爲了這240小時,3%電力調度的緩衝空間,不惜槓上地方與環團原因能源結構越趨脆弱,已到寸土必爭的地步

例如,2025年天然氣發電佔比如要過半,除中油觀塘第三接收站爭議通過外,還有第四、第五接收站,以及燃氣機組延、擴、新建等多案有待環評,以目前供氣孔急、時程迫切的情況,每個環評案都肩負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重擔。

又譬如,2025年再生能源比例要達到20%,由於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臺電預估要590MW的儲能設備作爲電力輔助系統,其中430MW、約7成需要外部廠商提供。而目前稍具規模儲能設施的只有高雄永安、臺中龍井2個實驗場址,共2MW,差距何等遙遠。而這每一個環節幾乎環環相扣,都令臺灣能源結構更敏感而脆弱。

能源政策存在典型的三元悖論能源安全、能源品質與能源價格三者無法兼顧。政府應該更坦白、務實一點,及早告知國人實際情況。臺灣能源結構已脆弱不堪,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作繭自縛,讓人擔憂。(作者英士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鄭佾展爲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