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外媒科學網站摘要:AI能提升員工表現,但可能侷限思維

2月22日(星期四)消息,國外知名科學網站的主要內容如下:

《自然》網站(www.nature.com)

一種新穎的基因編輯工具,將爲抗癌細胞提供強大動力

儘管CRISPR-Cas9作爲一種基因編輯工具在改變和破壞基因方面顯示出了卓越的能力,但其引入的變化卻是永久性的,若操作中出現任何失誤,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針對這一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研團隊,在CRISPR-Cas9的基礎上開發出了一種創新工具,名爲“MEGA-CRISP”(MEGA爲multiplexed effector guidearrays的縮寫,即多路效應引導陣列),該工具不同於以DNA爲目標的傳統方法,而是針對細胞中短暫存在的信使RNA,從而提供了一種更爲精確且可逆的方法來設計細胞療法。更重要的是,MEGA-CRISP能夠助力科學家深入探索不同基因是如何協同工作的間的相互作用,爲基因編輯技術的應用開闢了新的道路。

《科學時報》網站(www.sciencetimes.com)

1、研究揭示人工智能(AI)在提升員工創造力方面的潛力及其侷限性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攜手麻省理工學院、沃頓商學院等知名機構,通過對本公司員工的實驗研究,探索了人類與人工智能如何有效合作,以促進企業利益。結果表明,在創意產品創新任務中,引入人工智能的參與者顯示了顯著進步,約90%的參與者在涉及創意和內容創作的任務中表現提升;然而,在需要解決問題的技能任務中,人類參與者的表現超過了使用AI輔助的對手,這表明某些任務仍然有利於人類的能力。

有趣的是,研究發現依賴生成式AI進行問題解決任務的參與者,其表現比那些根本不使用該工具的人差了23%。研究將生成式AI描述爲“雙刃劍”,因爲其相對統一的輸出可能會減少團隊的思想多樣性達41%。

研究的核心結論強調,隨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融合,必須重視數據的作用,重新評估工作流程,優化人機協作,並強調了數據在不斷演變的工作環境中的核心作用。

雖然AI在許多領域與人腦競爭有優勢,但依賴算法和數據使AI在全面分析決策時受阻,特別是缺乏對決策背後原因的理解,以及在同理心、倫理和道德方面的不足。

2、太陽系邊緣的冰凍矮行星可能適宜於生命存在

最新的科學發現表明,位於太陽系邊緣的冰凍矮行星,尤其是鬩神星(Eris)和鳥神星(Makemake),可能存在支持生命的條件。基於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的觀測,模型顯示這些矮行星可能擁有足夠的地熱活動,以維持液態水海洋的存在。

鬩神星和鳥神星表面的甲烷同位素分析揭示了地熱過程的存在,這是在海王星軌道外首次觀察到的現象。這些發現意味着,這些矮行星的溫度可能比最初估計的更溫暖,爲生命提供了可能的棲息地。

3、一種免費工具可以評估職場倦怠狀況

隨着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忙碌往往成爲一種生活方式。然而,過多的工作可能是不健康的應對這一問題,一個由全球科學家組成的團隊開發了一種免費的技術,以評估一個人的工作倦怠的風險。這項技術名爲“職業倦怠評估工具(The Burnout Assessment Tool, BAT)”,旨在評估個人在工作中的倦怠風險。通過一系列問題,該工具基於自我報告的答案評估個人的身心健康狀況。

雖然職業倦怠並非一種公認的醫學診斷,但它對個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顯著影響,並常常導致進一步的健康問題。根據從493名成年人收集的數據,BAT通過評分特定症狀,與七個國家的全國平均水平進行比較,來識別警告信號並評估風險。通過識別這些風險,個人和組織可以採取預防措施,以避免倦怠的發生。

《每日科學》網站(www.sciencedaily.com)

1、當科幻成爲現實:利用算法揭示視線之外的世界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革命性算法,能夠僅通過一張照片重建障礙物後面的高精度、全綵三維場景。這項技術不僅有望預防交通事故,還能在人質危機、搜救行動和軍事策略中發揮關鍵作用。該算法通過分析投射在附近表面上的微弱陰影來實現精確的場景重建,雖然這些陰影肉眼難以察覺,但它們確實存在並蘊含豐富信息。長久以來,穿透視線障礙物一直是科幻文學和影視作品的熱門主題,該研究成果將這一幻想轉化爲現實,標誌着在視覺技術領域的一大進步。

2、利用RNA技術對抗艾滋病毒的前沿研究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在疫苗開發中的成功應用,社會對mRNA潛力的認識顯著提高。現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一位藥學副教授引領了一項創新研究,開發出一種新型納米藥物,該藥物裝載小干擾RNA(siRNA),通過基因療法針對艾滋病毒進行攻擊。這種siRNA能夠調控細胞內特定基因或蛋白質的活性,實驗顯示艾滋病毒複製降低了73%。這項研究爲開發新的抗艾滋病毒療法開闢了道路,標誌着通過激活自噬機制和阻斷病毒入侵細胞的雙重作用機制,強化身體自身的防禦系統。

3、科學家開發新型放射性示蹤劑,爲早期疾病檢測鋪平道路

絕大多數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成像技術通過觀察人體如何消耗放射性標記的葡萄糖來描繪疾病狀態,這一技術在識別大量消耗葡萄糖的癌細胞方面尤爲有效。但是,由於不是所有癌症都依賴葡萄糖作爲能量來源,且健康的大腦和心臟同樣大量消耗葡萄糖,這限制了該技術在某些疾病檢測中的應用範圍。

針對這一挑戰,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名爲“[18F]4-FDF”的新放射性示蹤劑,該示蹤劑能夠追蹤細胞如何利用果糖——一種在水果、蜂蜜和加工食品中常見的單糖——來獲取能量。與葡萄糖不同,健康的大腦和心臟通常不使用果糖作爲能量來源,而主要出現在健康的肝臟和腎臟中。這使得“[18F]4-FDF”成爲一種在早期診斷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中具有潛力的工具,特別是在識別心臟和大腦炎症方面。

《賽特科技日報》網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科學家揭示人腦性別差異的存在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近期通過一項研究,使用人工智能模型成功識別出大腦活動掃描屬於男性還是女性,準確率超過90%。這一發現有望解決長期以來關於人類大腦中性別差異存在性的爭議,對於理解神經精神疾病具有潛在影響。研究強調了性別在大腦發展和疾病中的作用,藉助尖端人工智能技術揭示了性別之間大腦網絡的差異,表明這些差異可能會對認知能力和行爲產生影響。但一些研究人員提出,這項研究未能明確區分這些性別差異是生理上的固有特徵,還是受到激素差異或社會環境差異的影響。

2、新的研究提出大腦如何處理運動和感覺的新觀點

長期以來,大腦通常被認爲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一百多年來,感覺信息及其與運動功能的關係一直是神經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現代實驗室工具和技術的發展,使研究人員得以利用動物模型深入探索這一領域。最近,日本的研究小組通過光遺傳學實驗挑戰了關於大腦感覺處理的傳統觀點,發現在運動過程中,感覺調節主要受次級體感皮層和感覺丘腦輸入的影響,而非初級運動皮層。這項研究的發現爲模擬人類感覺-運動整合機制的技術開發提供了新的方向,並且爲理解大腦複雜功能機制提供了新的洞見。(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