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裡春風讀書
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感覺最近沒有收到我們的推送,可能是因爲公衆號又調整了推送規則,導致推文沒有推到你們的跟前。請星標我們,或是多多給我們留言,點贊,人海茫茫,不要走散哦~
春分一過,才徹底的覺得開始步入春天,每當春天來臨,我的書架上總會上新大批量的書,它們在那提醒着我,別忘了,我們還有書,我們還擁有書。
以下是來自孫雲老師的三月好書推薦:
撰文|孫雲
編輯|核桃露
● 《快樂上等:女性怎樣自在地活》
開年的一本書是上野千鶴子和湯山玲子的訪談錄。我只是讀了一本書,就跟着她們抵達了很遠的地方,撬動了我的保守思想。75歲的上野千鶴子,標杆式的女性主義者,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的典型代表。女性主義很難被定義,各種各樣的訴求都可以讓你成爲各種各樣的女性主義者。與其說,不需要男人的認可,女人也要活出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本質上,女人還是要有一個不斷打開生命的過程,通過讀書、做事、聚會、遊歷等,把生機勃勃的外在不斷內化,才能誕生精神上的自我。自我越清晰,越容易獲得價值感和對外界的把控,也就越敢於說不。
馮唐曾說,他一直覺得女性是比男性更高級的物種。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樑永安說:遠古時期,男人出去遊獵,而女人留在山洞裡。所以男人基因裡就是方向感好,目標感強,女人就相對更封閉。樑教授認爲現代女性應該建立自己的哲學,應該認識世界的豐富性和可能性,以及實現藝術化生活。
經濟流動能消除一定的社會固化現象,但滲透日本頑強的男權文化還是相當困難的。日本流行詞“現充”,即在現實生活中過得充實,反之爲“非現充”。非現充的人士就會逃避現實,在遊戲動漫等一切有現實政治無關的世界中生存。這麼看,日本的二次元文化確有發展源頭。
上野和湯山聊得百無禁忌,如何利用自己的女性身份來拓展邊界,聊日本的男權背後是“媽寶男”,以及玩笑談及把日本變成美國的第五十一個州,女性才能選用總統選舉權。總之,女性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發掘有趣的事。
● 《一個女人的故事》
作者安妮·埃爾諾,法國作家,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很好讀的一本,敘述簡單輕盈,讀的過程覺得又美好又深刻,就像是看了一部法國文藝電影。書中的女人有一種蓬勃生長力,她對美的熱愛,對體面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慕,文化程度不高但對生活有一種通透,她塑造和啓蒙了她的女兒(本書作者)。本能的,她和青春期之後的女兒建立和保持了一種張力。畢竟,她所有難堪的時刻也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女兒,但她並不自知。
正如安妮·埃爾諾說,這是一本介於傳記、社會學和文學之間的作品。平民母親每日在店鋪裡賣牛奶咖啡蔬菜,是夢想着女兒有朝一日能坐在階梯教室裡聽大學老師講柏拉圖。二戰後的法國是這本書的時代環境,但愛和自尊壓住了苦澀。
● 《父親》
樑曉聲筆下的父輩承載着那一代人獨有的侷限:沒有接受系統的文化教育,對孩子造成了不限於心靈上的傷害(父親的愚昧造成了哥哥精神失常,姐姐過早夭折等),帶來一種父子間的隔閡和衝突。而家裡的母親始終是包容擔待的,是父子間的調和劑。父對子的樸素情感也會存在,但是以一種扭曲的形式呈現。比如,父親會覺得多吃兩碗苞谷飯的男孩子纔有出息,因爲力氣就意味着養家餬口。
這都逃不出時代背景下的意識形態,其實從毛鄧到魯迅、胡適到曹禺、郁達夫,要麼對父親隻字不提,要麼頗有微詞,要麼父親離世太早,成長全依託母親。魯迅的魯字就來自他母親的名字。可見那些在父權封建思想下成長起來的男士,多少是揹負着很大的壓抑感。當代之後,這種情況就不多了,而父親節也漂洋過海地來到了中國,雖然帶來的畫面感遠大於隆重感。
《父親》中的父親年邁之後,反而溫順了很多,給兒子照看孫子,打掃家務,發揮餘熱。作者對父親的看法也由埋怨、憎恨,到理解了父親的不幸,在書中是通過一位年輕女士來完成這一轉化的。這位嬌豔的女士自視清高,言辭間有輕視農民之意,作者向她提出了抗議,而這一幕恰好並被門口的父親聽到。只是,爲何非要通過一位女士來完成轉換呢?
● 《在細雨中呼喊》
小說延續了餘華一貫的風格,用樸實、簡單的文字來呈現野蠻、荒誕。故事主線是一個男生從童年到青春期分別在原生家庭、寄養家庭以及學校的經歷。他身邊的人形形色色,留給他的感受卻有驚人的相似性——他只能孤身走暗巷,這也暗合了書名“細雨中呼喊”。文字如刀,餘華把每一個人物都雕刻得又狠又潑辣,哪怕是那位愛織毛衣的說話軟綿綿的男老師。每個人的蛛絲馬跡都被餘華用顯微鏡放大了。既如此,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在那個灰頭土臉的時代背景下,集體豁出去了。書中爲數不多的溫情,留給了男生青春期那段惺惺相惜的友誼(我和蘇宇)。
故事以回憶的方式呈現。讀的時候覺得有些零碎,沒有《許三觀賣血記》那麼一氣呵成,但是讀完覺得這本結構很有層次感。中間大量筆墨寫了男主的青春,以及他那時對友誼產生了一種無以復加的依戀。其實這部分完全可以刪減一些文字的,但作者沒有。我後來想想,可能那就是餘華真實的青春感受吧,對他的一生產生了一種不可名狀的至深影響,因此借題放在了這本書裡。
● 《胡適雜憶》
理想中的謙謙君子應該就是他這般模樣。從康奈爾大學到哥大,師從杜威學哲學。強聞博識,頂頂聰明,倡導西方的自由和民主,告訴後輩無論如何要轟轟烈烈過一生,一個完完全全的樂觀主義者。
胡適這般清貴的模樣、眼界和經歷之下,骨子裡是一位敦厚溫順的東方書生,他畢生夙願是教書育人,而非參與政治。他自嘲連書櫃都整理不好,哪有功夫管理官場。
胡適的一生都在左右爲難,從情到政。蔣介石几次勸他去美國做外交大使,他在美國數年到處宣講,渲染抗日氛圍,贏得美國對中方的資助。回國後積極建設北大原子研究所,但終未果。
文人多寂寞。胡適應當是具有磁性人格魅力的君子。發乎情,止乎禮。他所處的時代正是舊婚約、新婚戀、半中半西亦可的三角時代。他最終的選擇是讓自己三從四德,禮讓諸位。
我年少時以爲魯迅既是民族魂,那麼魯迅指責的一切,我們都可以視爲反面。魯迅罵胡適,可謂下筆之刻薄。胡適完全可以以怨報怨,以俗對俗。但沒有。魯迅過世後,很多手稿在當時要急於發表,許廣平第一時間找人幫忙,找的就是胡適。
晚年的胡適身居臺灣,批評過蔣介石,一直被外界指責,他在晚年一直倡導包容大於自由。他曾改寫西遊記第八十一難,讓唐僧割肉身以超度衆鬼魂。我覺得那個被改寫的唐僧就是胡適。
身處污濁的時代,胡適是塊清白的璞玉。他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芒穿越歷史塵埃,成爲21世紀的寶藏。胡適的生日是12月17日,何時北大校園纔能有他的一尊雕像。
● 《細講中國歷史叢書》
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自己最喜歡的皇帝是光緒。光緒自小師從翁同龢,應該是接受了最好的國學教育。長大後對接受新事物是非常靈活的,愛看新書,經常去商務印書館要書看,他讀過的書單現在還有存留。20歲時學英文,喜歡西洋樂,會彈鋼琴。支持康有爲新政,廢除八股文,設立京師大學堂。一腔熱血,然環顧朝廷四周,卻無親信一個。
在被慈禧太后拉去西逃途中,光緒的裝扮跟身邊的太監沒什麼區別,難以被民衆認出。一位抱着孩子的農婦獻上自家的雞蛋和點心時,光緒令太監賞錢,還低頭親了一下孩子。讀到這段文字,一下子淚目。光緒是反對慈禧太后西逃的,認爲沒必要。流離失所一年後,他們又返回了京城,因爲簽署了《辛丑條約》。
高處不勝寒。慈禧西逃前,把光緒最愛的珍妃填井。而光緒厭惡的皇后,是慈禧安排的親侄女。戊戌變法後,光緒已在孤獨中木訥,光陰流轉,一生被控制,精神飽受折磨,去世時只有38歲。溥儀曾回憶:一位名叫李長安的太監說光緒去世前一天還好好的,因服了一劑藥而身體狀況變差,藥是袁世凱送來的。2008年,光緒遺留的頭髮和衣物經現代科學鑑定:死於砷中毒(砒霜)。
● 《回到塵封的古蜀國:三星堆解密》
說起三星堆,不得不先了解一下當時的自然環境:古蜀國那時的風貌是氣候溼潤、林木蓊鬱,象羣漫步與百鳥爭鳴應是理所當然。成都平原一帶,風調雨順、農業發達,古蜀人世代把野蠶馴養爲家蠶,尊稱爲蜀的第一代首領爲“蠶叢”。從甲骨文中的蜀字書寫形式,到古代神話傳說中蜀人的始祖燭龍“人首蛇身”“直目正乘”的形象,都指示着“蜀”和“蠶”的淵源。
其次,三星堆裡出土了大量的貝殼,已被鑑定來自印度洋深海,說明古蜀國與印度等西亞中亞地區的貿易往來和文化滲透。
其三,出土的蜀陶,基本組合是小平底罐、尖底器、高柄豆、鳥頭形的勺把,獨立於中原文化。總之,罈罈罐罐都小巧且尖底的,站不穩啊,正着急,結果後面說:尖底器是與器座成套配合使用的。這種用法讓人聯想起今天仍流行於四川的“蓋碗茶”,也是成套配合使用。
其四,鳥頭勺把是三星堆最爲著名和最具特色的陶器製品。這一點很容易理解,歷史是不能沒有想象力的。
其五,三星堆的玉石文化與良渚玉石文化接近,與中原文明有滲透。蒼璧禮天,黃琮禮地。
其六,三星堆裡沒有高高在上的“鼎”,但三星堆有自己的高大上: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寬1.38米的青銅面具,高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古蜀人無論在觀念還是實際政治生活中,未把鼎當作權力與財富的象徵,反映出古蜀與中原王朝之間文化內涵的差異,以及古蜀國濃厚的神權色彩和地域特色。
那時候的古蜀國一切都可以自給自足,沒有捱過打,不需要看中原帝王的臉色,因爲後來纔有了“武王伐紂,蜀與焉”。那時人們茶餘飯後就是對神明的崇拜和追逐。如何通天通地通神明是古蜀國的文化旨意,所以巫文化盛行,用最昂貴的黃金、最先進的青銅冶煉、最雄美的面孔、最妖豔靈動的神鳥來寄託夢想。
本文作者:孫雲,博士,任職於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本文配圖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Read More
好好虛度時光
祝羽捷和了不起的女性們
公衆號|視頻號|微博|豆瓣|荔枝FM|小紅書
搜索:好好虛度時光
應聘請發送“應聘”至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