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種方法增添抗癌能量 提升生活品質

提升癌友生活品質,專家提供7種方法,增添抗癌能量。(示意圖/Shutterstock)

抗癌路上難免沮喪乏力,臺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過去調查顯示,高達9成的罹癌者感到疲憊,有的人甚至無法透過休息回覆精力,猶如一顆充不飽的電池。所幸,這是有機會改善的。

因性疲憊(cancer-related fatigue),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將之定義爲「與癌症或癌症治療相關、且和近期活動量不成比例的疲累感,持續令人感到不適且足以影響生活」。

●3成人中斷治療,半數人失去與人接觸動力

臺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說,癌因性疲憊經常見於癌症第三期、第四期的病人,病人最早往往是因爲缺乏活動而使肌肉流失,肌力下降就容易累。此外,癌症本身也可能造成疲憊,因爲惡性腫瘤會產生大量發炎細胞激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疲憊與其他不適症狀,甚至會干擾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造成皮質醇分泌下降,也影響造血功能而出現貧血等,使人感到異常的疲勞。

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臺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曾於2015年進行23家醫院、共1207名癌友的調查,發現9成以上的人有疲憊問題,2~3成的人感到程度屬中重度嚴重。臺灣癌症基金會過去針對74名癌友的電話調查則顯示7成的人感到疲憊,值得注意的是後續影響-超過2成的人因疲憊無法處理日常生活,近3成的人無法正常進食,3成的人因此中斷治療,過半數的人失去與人接觸的動力,其中部分人對未來失去期待,甚至有輕生念頭,這使得癌因性疲憊成爲不可忽視的議題。

●癌因性疲憊從何而來?

臺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馬偕醫院兼任主治醫師謝瑞坤說,癌因性疲憊經常見於癌症第三期、第四期的病人,病人最早往往是因爲缺乏活動而使肌肉流失,肌力下降就容易累。此外,癌症本身也可能造成疲憊,因爲惡性腫瘤會產生大量促發炎的細胞激素,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疲憊與其他不適症狀,甚至會干擾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 axis)造成皮質醇分泌下降,也影響造血功能而出現貧血等,使人感到異常的疲勞。

癌因性疲憊常用定義。(圖/謝瑞坤、康健雜誌提供)

●7種方法,增添抗癌能量

爲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頒佈癌因性疲憊臨牀指引供醫護人員參酌,並持續更新。臺灣腫瘤護理學會與臺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也參考該指引編撰本土版本,民衆也可認識其中建議

這些指引指出,癌因性疲憊的相關介入措施應從非藥物處置開始,必要時、疲憊量表評估分數在4分以上則建議進行藥物治療。建議或實證證據相對豐富的方法包括以下7種:

1.能量保存法:

謹慎規劃個人能量分配,降低能量耗損。如設定事情優先順序、部分工作尋求他人協助完成、計劃活動(如將工作分階段進行、找輔助工具協助進行)、善用能量最高峰時間、調整步調與適當休息。

2.多運動

運動是非藥物處置中證據最豐富的治療方式。臨牀研究顯示有幫助的運動包括走路、單車坐姿運動、伸展運動然軟操、肢體阻力運動、健身房肌力與耐力訓練、瑜珈游泳(接受放療的患者暫勿游泳,否則可能讓氯刺激皮膚或帶來細菌感染)等,打掃家裡或種種花草也不錯。建議從低強度運動開始,視病人身體概況漸進調整運動強度與頻率(必要時諮詢專業人員進行規劃),且每次運動前都須有5分鐘暖身。

3.提升心理健康

與促進心理健康有關的措施像是行爲治療、正念療法、心理諮商、認知行爲治療等。2017年一篇大型統合分析顯示,認知行爲治療對於改善癌因性疲憊的效果,與運動相當。

專家建議,癌因性疲憊的相關介入措施應從非藥物處置開始,日常生活有許多提升癌友生活品質的妙招。(示意圖/Shutterstock)

4.增進睡眠品質:

運用方法促進好眠,像是行爲介入策略(如固定時間起牀、半夜睡醒不看鐘表)、刺激控制(如睡前不看讓精神亢奮的影集、只有想睡時才上牀、白天午睡不超過2小時、晚上8點後少喝水)、練習自我放鬆等。

5.攝取充分營養:

除了均衡飲食,癌因性疲憊患者往往有發炎因子上升的情形,可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發疲倦感與其他症狀,因此臨牀上認爲多攝取含有抗氧化作用的食物或特定微量營養素可能有助抗炎,進而緩解疲憊。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建議多蔬菜、適量水果、適量穀物、適量豆類、適量紅肉、避免加工肉與含糖飲料。

6.輔助療法:

初步臨牀研究顯示,鍼灸、按摩、穴位按壓有助改善癌因性疲憊,但執行者須受過專業訓練,也建議患者知會主治醫師。

7.藥物治療:

當非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已經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像是憂鬱症),可以考慮藥物治療。常用藥物包括:

①原本準用於過動症與嗜睡症的methylphenidate,臨牀上有時會採「仿單外使用」、用於較嚴重的癌因性疲憊患者。

類固醇類藥物methylprednisolone、dexamethasone能改善疲憊症狀,但長期使用有風險,因此只建議用於癌末、合併疲憊與厭食症、或腦部或骨骼轉移而疼痛的癌症病人

黃耆多糖注射劑過去的臨牀試驗顯示,用藥組約有6成的人改善疲勞症狀、用安慰劑組約有4成的人改善疲勞症狀,兩組差異約是2成。

參類在臨牀試驗顯示可改善癌因性疲憊,但中藥製備過程可能影響效果,使用前建議諮詢專業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