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來臺灣 每天哭着想家…如今她獲選模範移工 盼「這兩件事」能改善勞動條件

勞動部在今年的模範勞工表揚儀式中,首度新增「模範移工」組,以感謝他們對臺灣社會貢獻。(圖/今週刊提供、蕭芃凱攝影

勞動節前夕,勞動部首次表揚模範移工,彰顯他們對臺灣社會的貢獻。但得獎者期望政府除了頒獎,也能提供完整的職訓支持系統,讓外籍人士更無後顧之憂地爲這片土地貢獻心力

4月29日,勞動部舉辦全國模範勞工表揚典禮,代表政府向來自不同產業的56名模範勞工緻敬。典禮現場,一襲鮮紅色長袍打扮的越南籍照顧服務楊氏金鷹阿鷹),在衆多身着深色西服的受獎者中,格外引人注目。

臺灣自1989年起,以「補充勞動力」原則,開放外籍移工,截至2021年3月,有71萬餘名移工在我國境內服務,勞動部在今年的模範勞工表揚儀式中,首度新增「模範移工」組,以感謝他們對臺灣社會的貢獻。今年42歲、2013年底來臺工作的阿鷹,就是因爲在屏東長照機構,悉心照料近百位銀髮長者深受各界肯定,獲屏東縣政府推薦接受表揚。

「我來臺灣屏東工作7年多,大家都把我當家人一樣疼,我心裡想感謝的很多,但是我沒辦法全部講完。」阿鷹接獲獎座當下的感言,似乎已完全融入臺灣社會,但她剛踏上這片土地時,其實熬過一段「水土不服」的艱苦日子。

出生在越南福隆省農村的阿鷹,因爲家中經濟狀況拮据小學畢業就開始工作補貼家計。2013年,已婚育有3個小孩的她,從鄰居口中得知臺灣有工作機會,當下就決定向仲介貸款4千100萬越南盾(約5萬元新臺幣),辦理手續來臺擔任看護工,「我不想我的小孩跟我一樣,一輩子務農,所以來臺灣工作賺錢,給他們唸書。」她說。

但一開始,臺灣並不像阿鷹想像的那般美好。

醫療專業 語言不通吃苦頭

阿鷹回憶,不具醫療專業的她,抵達臺灣後,還來不及接受任何語言與照護訓練,甚至連替長輩翻身、按摩都不會,就直接從機場被載到屏東的一家長中心,「連換尿布都不會,隔天就開始上線照顧失智及臥牀阿公阿嬤。」

「我剛來什麼都聽不懂,常常被阿公、阿嬤罵,我只好比手畫腳,猜他們要做什麼。每天下班,都哭着跟當時17歲的女兒視訊說:『我好想回家』。」如今已能用流利的國、臺語接受《今週刊》訪談的阿鷹,對於初來乍到的委屈,仍舊記憶猶新。

爲了讓自己的工作儘快上軌道,阿鷹每天下班回到宿舍,犧牲休息時間練習語言,將常用的國、臺語詞句,製成羅馬拼音筆記背下來,花了8個月,才逐漸能和受她照顧的長輩正常溝通。

2017年,阿鷹任職的第一家長照中心結束營業,她被仲介公司轉調至同樣位於屏東的長生照顧中心服務。當時,長生正仿效日本經驗,推動「自立支援」照護模式,試圖以「零約束」、「零尿布」、「零臥牀」的方式,儘可能讓尚未喪失身體機能的長輩恢復自理能力,回到家中生活。

轉換工作單位的阿鷹,必須再次適應新環境。長生照顧中心主任陳玉枝表示,想實踐「自立支援」,必須熟悉每一位長輩的狀況並提供合適的照顧,阿鷹一開始雖然不熟悉這樣的工作模式,但會用心觀察資深同事的一舉一動,例如有些老太太怕麻煩人,想如廁卻不敢開口,阿鷹會記錄老太太每天攝取的水分、三餐及如廁時間,主動協助她在對的時間用輔具廁所,降低對尿布的依賴。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週刊》(第127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