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媒體:悲劇,又一個研究中國的智庫消失

來源:環球時報

澳大利亞“珍珠與刺激”網站7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還重要嗎? “中國事務”沒有了,這是個悲劇。在澳中關係的關鍵時刻,澳大利亞失去一個可以提供政策建議的寶貴智庫。瑪格麗特·西蒙在最新一期《月刊》發表的長文、哈米什·麥克唐納在《內幕》發表的文章,都詳細介紹了(澳)政府採取的打擊行動。對於我們這些關心對華關係和從事中國研究的人來說,感覺就像在傷口上轉刀子。上述兩篇報道缺乏的是對這一事件的惡性和報復性的揭露。

澳大利亞是如何從一個重視對華關係的國家變成一個幾乎禁止公開討論中國這個話題、這個詞、這個概念的國家的?“中國事務”就是突出的犧牲品。還有其他一些機構,比如陸克文2010年高調創建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中華全球研究中心”,如今已沒了往日光輝。澳高校的幾個中國研究中心的命運也岌岌可危。澳大利亞的公司、大學和政府機構都在避免與中國打交道。如今,我們到哪裡去尋找有關中國的專業知識呢?

西蒙在文中明確指出,“中國事務”並沒有過錯。其董事會成員包括已故的艾倫·金格爾等人。首席執行官琳達·雅各布森在中國工作20多年,在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及洛伊研究所工作數年後,於2014年創立“中國事務”智庫。這個機構的資金支持來自澳政府和在中國有利益的企業,包括力拓集團、普華永道。雅各布森的總體思路可從她2012年爲洛伊研究所撰寫的一篇論文中看出。她認爲與中國的關係需要接觸、理解,是細膩和複雜的。

那爲什麼這些聲音被壓制了呢?用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負責人賈斯汀·巴斯的話說,“中國事務”的論文“並非始終如一的高質量”,“很少達到……能提供給高層決策者的標準”。西蒙則認爲,這種抨擊來自不同政治派別。金格爾被公認爲澳最傑出的戰略思想家,一貫支持“中國事務”,曾嚴厲批評莫里森政府的反華言行,批評他們“將澳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如此輕描淡寫”。

西蒙提到關閉“中國事務”的其他原因,被概括爲“各類機構”提出的“安全關切”。沒具體明說,但提及該智庫的“商業模式”——由於並沒接受來自澳境外的資金,這種說法很難讓人接受。“中國事務”曾安排過一些赴華考察,這些活動被(堪培拉)視爲有問題,因爲涉及與中共代表的會面,從而引發“培養和長期不當影響的可能性”。這真是可笑,如果不與中共代表接觸,又如何瞭解中國呢?

最後,西蒙被告知,(澳機構)對“中國事務”的一名研究員存在安全關切,但這不可能對取消智庫資金產生決定性影響。這只不過是一些澳自由黨議員試圖影射華裔澳大利亞人“天生不忠於這個國家”的又一藉口。整件事充滿誹謗和含沙射影。

近年來,由於澳媒體持續不斷強調中國的負面形象,並暗示中國對澳大利亞具有侵略野心,此類說法的影響變得更加尖銳。有些聲音甚至警告戰爭和更糟的情況。然而,他們中很少有人擁有語言、實際經驗或對中國、中國土地、中國人民的深刻理解,只是依賴高度可疑的(西方)消息來源。(作者喬瑟琳·切曾在“中國事務”智庫擔任助理,喬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