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愛吃檳榔 國健署:小孩恐「一粗、二高、血脂異常」

國健署表示,研究發現,爸爸愛吃檳榔小孩容易得到代謝症候羣。(圖/東森新聞提供)

記者賴於榛/臺北報導

國民健康署24日指出,根據臺灣大學陳秀熙教授研究發現,爸爸如果喜愛嚼檳榔,對比爸爸沒嚼檳榔,小孩將有2倍以上的危險發生代謝症候羣的「跨代效應」,署長邱淑媞就說,嚼檳榔不再只有戕害自己,更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呼籲爸爸們「戒檳就從今日起!」

根據陳秀熙教授研究證實男性嚼食檳榔者罹患糖尿病血糖、代謝症候羣危險性皆顯著高於未嚼檳者,顯示檳榔不僅對於口腔癌有重要影響,也與代謝症候羣有關;另外,研究還發現有嚼檳榔父親的小孩較沒嚼檳榔父親的小孩有2倍以上的危險發生代謝症候羣「跨代效應」,推測其原因,可能是檳榔子中的致癌物亞硝胺(nitrosamines),引發人類DNA突變,透過男性的Y染色體影響下一代,導致代謝症侯羣出現。

國健署指出,代謝症候羣是指腹部肥胖、高血糖、血壓血脂異常等一羣代謝危險因子羣聚現象又稱「一粗、二高、血脂異常」,包括一粗,腹部肥胖,二高;血壓偏高、空腹血糖偏高,血脂異常;高密度蛋白膽固醇偏低、三酸甘油酯偏高,有代謝症候羣的人,未來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與腦中風的機會分別是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邱淑媞說,嚼檳榔不再只有戕害自己,更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呼籲爸爸們「戒檳就從今日起!」

▲國健署長邱淑媞。(圖/本報資料照)

檳榔壞處多,國健署表示,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已證實,檳榔子爲第一類致癌物;且咀嚼後會釋放含有致癌物質之檳榔鹼,反而變成「吃在嘴裡、壞了身體」,且研究顯示,每天10顆檳榔、持續10年以上者,就算戒掉檳榔,但罹患口腔癌的高風險仍會持續10年以上。

根據衛生福利部發布的102年十大癌症死因順位,和嚼檳榔有關的口腔癌、食道癌標準化死亡率皆上升;另根據統計顯示「10個口腔癌患者9個有嚼檳榔習慣」。

國健署提醒,透過口腔黏膜檢查,每年發現近5,000名癌前病變及癌症個案,早期癌症經由治療,5年存活率高將近8成,而針對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民衆,提供每2年1次免費口腔黏膜檢查服務,嚼檳榔(含已戒)原住民則放寬至18歲以上接受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