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關

八大關,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位於匯泉角景區北部。所謂"八大關",是因爲這裡有八條馬路(現已增到十條),是以中國古代著名關隘命名的。

景區簡介

“八大關景區”位於匯泉東部,是中國著名的風景療養區,面積70餘公頃,十條幽靜清涼的大路縱橫其

八大關間,其主要大路因以我國八大著名關隘命名,故統稱爲八大關。解放前,這裡是官僚資本家的別墅區。解放後,人民政府對八大關進行了全面修繕,使其爲中國重要的療養區之一,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重要的國際友人,曾在這裡景區特點

“八大關”的特點,是把公園與庭院融合在一起,到處是鬱鬱蔥蔥的樹木,四季盛開的鮮花,十條馬路的

八大關行道樹品種各異。如韶關路全植碧桃,春季開花,粉紅如帶;正陽關路遍種紫薇,夏天盛開;居庸關路是五角楓。秋季霜染楓紅,平添美色;紫荊關路兩側是成排的雪松,四季常青;寧武關路則是海棠……從春初到秋末花開不斷,被譽爲花街”。近年在八大關東北角又新植了一片桃林,成爲春季人們踏青的又一好去處。西南角則綠柏夾道,成雙的綠柏隔成了一個個“包廂”,爲許多情侶們所鍾愛,因此這裡又被稱爲“愛情角”。

建築風格

“八大關”的建築造型獨特,匯聚了衆多的各國建築風格,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這裡集中了

八大關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西部是線條明快的美國式建築“東海飯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場,是解放後新建的匯泉小禮堂,採用青島特產的花崗岩建造,色彩雅緻,造型莊重美觀;再加上一幢幢別具匠心的小別墅,使八大關有了“萬國建築博覽會”的美譽。風格多樣的建築使這裡成爲電影外景的最佳選擇,如《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窟》等40多部電影和20多部電視劇都在此拍攝,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選在這裡,比如葉倩文林子祥的《選擇》、《重逢》就是在八大關拍的外景。位置:位於匯泉角景區北部,西臨泉灣,南接太平

面積:70餘公頃八大關是以8條關隘命名的路而得來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現已增爲十條路)。各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裡的風景區。

歷史文化

八大關是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也是青島的主要名勝之一,位於該市市南區海濱,西到第一海濱浴場,東到第三海濱浴場。該地區包括超過8條以“關”命名的街道,其間佈滿衆多的歐式古典建築,少數建於德八大關國統治時期(1897-1914),絕大部分興建於1930年代。此處與通常的中國城市風貌大異其趣,到處是大片的草坪,行人稀少。此區的居民中有不少是退休的黨政軍官員。

八大關地區背山面海,樹木茂密,在德國佔領時期爲狩獵區。這裡的第一座建築——花石樓則位於八大關太平角的第二海濱浴場,最初是德國總督的夏季狩獵別墅,建於1906年,中世紀城堡式樣。

清朝末年,此地隸屬於即墨仁化鄉文峰社的地界,20世紀初,德國佔領青島後,將此地劃爲德人居住區。

1931年——1937年,沈鴻烈擔任青島市長期間,將榮成路以東,北到湛山大路、南到太平灣的近千畝區域規劃爲“榮成路東特別規定建築地”,要求建築密度必須在50%以下,保護綠地,以及必須採用透空圍牆等等。這一地區修築了大約10條道路,均以中國古代軍事關隘命名,包括縱向連接香港西路的紫荊關路、寧武關路和韶關路,以及橫向交織的武勝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居庸關路和山海關路,俗稱爲八大關。在這片區域中,有200多棟建築,包括了俄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日本和丹麥等20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被譽爲“萬國建築博覽會”這些不同的道路上有着不同的數目,例如春天韶關路的盛開的碧桃,夏天正陽關路怒放的紫薇,秋天居庸關路金黃的銀杏,這裡一直都是遊人如織之所。

八大關是中國最大的婚禮攝影中心之一。幾乎每天都有數十對新婚夫婦在該區的海濱和綠地上留影。

人文價值

建築藝術寶庫

八大關是建築融和環境的一部經典,中外建築師共同創造了一個建築藝術寶庫,展示了一幅跨文化對話圖

八大關景。參與八大關建設的外國建築師來自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國家,帶來了衆多國家的建築思想和建築實踐。以劉耀宸張新齋、徐垚、劉銓法、王節堯、王屏藩、蘇復軒等人爲代表的中國建築師的藝術創造更是難能可貴。他們受過西方建築思潮的薰陶,已能嫺熟地融匯各種建築語言,完成有個性的藝術設計。八大關街區標誌着中國建築師正式走上歷史舞臺,標誌着青島的建築藝術已經擺脫了單一的殖民地色彩,成爲中國文化吸納域外文明的又一個成功範例

舉凡古希臘式、羅馬風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園風式、新藝術風格式、折衷主義式、國際式等建築風格,在八大關的建築中皆有所見。這些建築整體上的協調性處理得恰到好處,細部上的表現精彩紛呈,那些愛奧尼、多利克、科林斯石柱遠追2000年前的羅馬遺風,哥特式尖頂呈現了簡潔與深奧的精神感召力,諸多有着精巧構思的露臺、老虎窗和拱廊、挑臺等無不風韻卓然,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大量運用的半木構裝飾亦韻味獨具,有拜占庭味道的山花和拱門隱含着伊斯蘭文化的影子,“摩登”建築表現了全新的建築思維,當然還有中國建築元素和營造法式的閃現。有形與無形之間,更多則是東西方文化理念的交匯與對話。

花石樓(1930年,黃海路18號)是一座海上地標,由中國建築師劉耀宸、王雲飛、方信懋、王義朋等設計,顯示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其古堡式風格中又包含了古羅馬、哥特式等多種建築藝術元素,內部裝飾上則有巴洛克與洛可可藝術的痕跡。約翰·高爾斯登別墅(1932年,山海關路1號)由俄國建築師拉夫林且夫設計,整體上呈現出文藝復興晚期風格,既傳達了古典建築所特有的莊嚴之美,亦瀰漫着一種優雅的浪漫氣息。積善堂別墅(1941年,太平角一路1號)出自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準會員怕馬及其合夥人丹拿所創辦的“怕馬與丹拿公司”,爲英國田園式別墅,呈現堅固與靈動相結合的美感。英國總領事官邸舊址(1941年,太平角一路9號)更是一處地道的鄉村別墅,張新齋設計,這是中國建築師在八大關移植西洋別墅樣式的成功之作,歐洲大陸源自中世紀的田園住宅模式得以成功轉述。東海飯店(1936年,匯泉路7號)則是中國“摩登派”建築的代表作之一,猶如停泊在海邊的一艘巨型戰艦,體現了現代主義的藝術風範。

園林景觀集萃之地

內在於宏大而高明的地理構思,八大關街區道路的最大特色表現在行道樹上。路旁栽植了各具特色、絕不八大關雷同的品種樹木,大多是珍稀樹種,在山海關路,是法桐;在居庸關路,是銀杏;在臨淮關路,是龍柏;在正陽關路,是紫薇,在嘉峪關路,是五角楓;在韶關路,是碧桃;在寧武關路,是海棠和楓樹;在紫荊關路,是雪松。花樹繽紛,四季輪迴,於是就有了些“看花辨時,聞香識路”的味道;同時,路路之間,順應地勢,開闢了數十處大大小小的公共園林,形成一種自由的環境空間,產生了峰迴路轉、曲徑通幽的效果,奠定了“海上花園”的基調。在此氛圍中營造的建築,也就自然具備了一份先天美感,往往成爲空間佈局中的點睛之筆。

“尊重自然、契合地景”是一個基本法則,由此而形成了八大關一種不可複製的藝術美感。建築與園林一體化表現得非常精彩,在建築與環境的結合上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功,成爲一個不可複製的範本。建築不僅沒有破壞“地景”,而且有效提升了地理環境質量,形成一種“新地景”,實現了建築藝術與自然環境的深度融通,契合千百年來人類對於居住環境的理想期待。

歷史文化名人的匯聚之所

八大關別墅曾經爲一些著名人物所擁有,如晚清軍機大臣吳鬱生,北洋政府外交總長和中國首位國際奧委會委員王正廷,民國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民國山東省政府主席和北平市市長何思源,民國青島市市長和山東省政府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原北京大學教授吳雲巢,原山東大學教授周鍾岐,民族實業家周志俊,俄國航海專家霍梅可,德國建築師畢婁哈等,誕生於青島的著名音樂家譚淑真設計的別墅至今保留。

20世紀40年代,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曾下榻八大關別墅,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等亦曾在此居住。

新中國成立以後,八大關別墅成爲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的重要場所,毛澤東主席也光臨過八大關,在此暢遊大海。1957年夏天在青島居住期間,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場的紅亭內主持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及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等曾下榻山海關路9號。山海關路17號因爲有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6位元帥的下榻而被稱爲“元帥樓”。

中外關係史的微觀寫照

八大關本身即是在東西方文化大背景下誕生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在這裡形成投射。除了這

八大關個大背景之外,這裡還濃縮着一些頗具研究價值的微觀事象,比方說外交領事文化,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裡成爲外國駐青島領事機構及領事人員的駐紮地,挪威領事館、芬蘭領事館及比利時領事館在此設置,丹麥駐青島領事趙亨生、英國駐青島總領事高賀祿、法國駐青島代理領事阿爾賓斯基及副領事巴貝納等人在此擁有別墅,德國領事館和美國總領事署也曾使用過八大關別墅,其中英國總領事官邸舊址、丹麥領事官邸舊址以及德美兩國領事館使用過的別墅均是八大關建築的代表之作。

科學與文化的憩園

新中國成立後,八大關闢爲療養區,諸多文化名流和勞動模範在此療養度假,就此,許多八大關老別墅成功實現了歷史轉型。1958年,第一次全國規劃工作會議在青島召開,八大關療養區被當做一個範例,在樑思成先生主持編纂的中國建築學會專題討論會報告《青島》中對此有專門分析。先後有數百位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在此療養,進行研究和創作,其中包括李四光、郭沫若、茅盾、曹禺、孫犁、劉海粟等科學與文化巨匠。

影視藝術的天然磁場

八大關街區的異國風情得到影視人的垂青,長期以來,這裡成爲不可多得的天然影視攝製基地。20世紀30年代,由洪深編劇、胡蝶主演的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劫後桃花》在匯泉路22號別墅拍攝;根據老舍作品改編的電影《二馬》在今太平角一路9號別墅拍攝;居庸關路14號別墅還因爲拍攝過電視劇《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而獲得“宋家花園”之雅稱;另有《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窟》等電影和電視劇也是在此拍攝的。據統計,有近百部影視作品在這裡攝取過自然風光和建築內景,現在很多歌手的MTV外景也選在這裡,葉倩文、林子祥的《選擇》、《重逢》就是在八大關拍的外景。近年青島提出打造“影視之城”的目標,與此不無關係。

帆船與航海運動基地

青島是中國最早開展帆船運動的城市之一,1903年,中國內地最早的遊艇(帆船)俱樂部在八大關成立;1936年,俱樂部在今匯泉路5號建成的航海碼頭、瞭望塔、遊艇倉庫等設施至今保留,這是中國近現代帆船文化的一處重要史蹟。新中國的第一所航海運動學校也座落在八大關西臨海灣——匯泉灣,在這片海灣舉辦過諸多有標識意義的航海比賽。上述史蹟成爲29屆奧運會奧帆賽舉辦城市青島打造“帆船之都”的有力支撐。

海誓山盟的聖地

八大關極富浪漫情懷,被譽爲海誓山盟的聖地,緣此而衍生出一個全新的海洋民俗現象:步入婚姻殿堂的新人普遍在此拍攝婚紗影像,這幾乎成爲青島新人結婚盛典的必選項目。近年來,八大關的萬種風情吸引了內陸許多城市乃至韓國、日本的新人前來借取一方美景。花開四季,一對對身着盛裝的新人在陽光和海風中喜悅行進,與大海、建築和花街相映生輝,構成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線,這是八大關街區的最新形態,也顯示了文化的最新活力,見證着八大關人文與自然環境的完美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