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早期投資做到概念驗證,力合科創如何打造中國耐心資本?
在對科技成果轉化的探索上,力合科創再次走在了國內前列。
在近期披露的力合科創2023年年報中,力合科創特別提到兩隻基金——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概念驗證基金與中試基金。單看規模,這兩隻基金加起來1億元,在力合科創管理的基金中並不起眼。但是,這兩隻基金成功把早期投資前推到了概念驗證、中試階段,這是一個開創性突破。
這兩隻基金在2021年由力合科創的子公司力合創投,聯合匯通金控、南山創投發起設立,由力合科創作爲管理人。據瞭解,兩隻基金一共投資了20餘個前沿創新項目,在產品化、工程化、市場化上不斷傳出捷報,不少項目現在已經完成後續輪次融資。
概念驗證、中試是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也是公認難啃的環節。作爲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的下屬平臺,力合科創自成立起就致力於推動中國的科技成果轉化。力合科創敢於“吃螃蟹”,憑藉的正是這個耐心資本20餘年專注於科技成果轉化的深厚經驗。
6月3日,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登上了《新聞聯播》。央視記者來到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詳細報道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的經驗。報道中特別提到的氫致能源,正是力合科創孵化培育的一個項目。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孵化體系,與關鍵產業的重點需求高效連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效率,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雙向融合,力合科創趟出了一條新路。
成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際上現在把科技成果轉化分解爲前後相繼的多個環節,第一步是概念驗證,然後中試,接下來纔是創業孵化、股權投資,最終完成轉化落地。
雖然近年來中國創投行業強調“投早、投小”,但概念驗證和中試依然是難以攻克的薄弱環節。這一階段的項目往往是技術路線尚不確定,產品遠未定型,市場前景難以判斷。對於普通VC機構來說,投資風險實在難以把握。但是,這個難題又必須解決,否則整個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就會在源頭遇阻。
西麗湖國際科教城位於深圳南山區,這裡是中國科技創新的一塊高地。開國內先河的概念驗證基金與中試基金在這裡問世,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
力合科創董事長賀臻向投中網表示,南山區有以粵海街道爲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羣,有清華、北大、南科大、哈工大、深圳大學等一批高校,有6個諾獎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有60多所,上市公司有200多家,產學研體系可以說相當完整。而要把創新生態進一步夯實,鏈條最前端的概念驗證基金和中試基金就顯得非常有必要。
早在2020年,科技部、教育部、廣東省聯合出臺文件支持建設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其定位是打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2021年,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概念驗證平臺正式啓動,這是深圳第一個由政府發起的概念驗證支持計劃。作爲該計劃的一部分,概念驗證基金與中試基金應運而生。深耕科技成果轉化20餘年的力合科創出任這兩隻基金的管理人,可以說是當仁不讓。
兩隻基金設立後,在深圳創投市場上備受關注,有一些創業項目甚至慕名而來。2022年6月,基金完成了第一筆投資,投向了來自深圳的植入式腦機接口公司微靈醫療,它目前是國內首個打通植入式腦機接口全棧技術鏈的企業。接下來,基金又陸續完成了深碳科技、倚宿科技、奧禮生物、吉賽生物、納科藥業、邁特芯等更多項目的投資。目前,兩隻基金已共計投資了20餘個項目。
覆盤概念驗證、中試基金的portfolio,從腦機接口、基因治療遞送技術、高效釕基制氫催化劑、到CCUS碳捕集技術,無不是當前技術創新的最前沿。它們都是來自中科院先進院、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及清華、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等高校、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轉化,包括三個傑青項目,一個院士項目。
在基金的運營效果上,兩隻基金也表現不俗。賀臻向投中網表示,到現在基金運行兩年多時間,無論是項目的存活率、後續融資情況,還是項目從概念驗證向產品化、工程化的過渡,都非常良性。
基金啓動投資不到2年,接近半數的已投項目都拿到了下輪融資,中試基金持股估值增長了32%。投資的第一個項目微靈醫療,在2023年一年之內完成了兩輪融資,總融資額近億元,高榕資本、藍馳創投、鼎暉投資、中關村發展集團等知名機構入局。
對於南山區乃至深圳的創投生態而言,這兩隻基金創造出遠比基金規模更大的價值,爲整個生態鏈培育了一大批優秀的“種子”項目,也爲深圳的科技創新增添了活力。
可以說,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力合科創已經完成了初步的探索和驗證,證明概念驗證、中試基金完全能夠在中國跑通,實現多重價值的釋放。在此基礎上,力合科創也在積極尋求複製成功經驗,將概念驗證、中試基金在更大範圍內推開。
25年深耕 要做科技成果投資孵化第一品牌
成功跑通概念驗證、中試基金,力合科創又將科技成果轉化推向了一個新的深度。
力合科創成立於1999年,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創業投資的公司之一。在同期成立的中國本土創投中,力合科創的背景特殊——它背靠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從一開始成立的目的就是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
賀臻介紹,力合科創成立初期資金有限,但力合科創有的是什麼呢?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豐富的科技成果。因此,力合科創只能埋頭“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於是,二十多年下來力合科創走出了一條迥異於傳統VC的路徑。今天的力合科創最令人稱道的是強大的培育、孵化優質科技企業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股權投資。
正因爲如此,力合科創能夠啃下概念驗證、中試基金這塊科技成果轉化的“硬骨頭”,也就不令人意外。
力合創投總經理汪姜維向投中網表示,對傳統VC機構來說,管理概念驗證、中試基金是不敢輕易嘗試的。因爲這類基金的規模非常小,但投資難度又很大,從“投入產出比”的角度來看並不合算。力合創投之所以能幹,是基於力合科創20多年來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的經驗和資源積累。
比如,概念驗證、中試基金面臨的第一個難點是項目源。這樣早期的項目大部分都存在於高校或科研院所,FA也靠不上。因此,投資團隊必須要對這些前沿技術、人才在哪裡“門兒清”。在這一點上,力合科創與全國各大頂尖高校、科研院所有20多年做科技成果轉化所形成的緊密關係,對前沿科研成果動態的掌握具備較強的先發優勢。
第二個難點是對項目的判斷。概念驗證階段的項目很可能是實打實的“一無所有”,沒有產品,沒有團隊,也沒有辦公室。汪姜維告訴投中網,一些項目在接觸時甚至公司都沒有,力合科創還要幫它張羅註冊的事情。要敢於對這個階段的項目出手,要求投資人對技術有很高的敏感度和判斷力。作爲深耕多年“硬科技”領域投資機構,這也是力合科創的看家本領了。
而更重要的,是對早期項目的孵化能力。早期項目什麼都缺,作爲股東不能只是提供資金,很多時候都要扮演類似“聯創”的角色,幫助項目度過早期的“死亡谷”。在概念驗證、中試基金的投資組合中,有的項目股權架構是力合科創幫忙設計的,有的CEO是力合科創幫忙尋找的,還有的第一筆訂單是力合科創幫忙對接的,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力合微電子目前已是物聯網電力線通信芯片的細分領域龍頭企業,而在2002年創立之初仍充滿挑戰,力合科創爲其提供了啓動資金,並持續助力成果轉化及市場開拓,直到其2020年成功上市爲止已“陪跑”了18個年頭。所謂“耐心資本”,葆有“長期主義”的初心固然重要,像力合科創這樣具備“有創新資源,懂前沿科技,會轉化成果,可賦能企業,能培育產業”的獨特優勢更爲難得。
80%左右的科技成果轉化來自高校,科學家、教授是創業主力軍,常見團隊是一個導師帶幾個博士。這種情況下,尋找懂公司管理、懂市場的人來補足團隊短板,幾乎是力合科創在投後賦能當中的家常便飯。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關鍵一關是所謂“首臺套”,也就是第一個客戶從哪裡來的問題。如果沒有客戶願意嘗試,一個創新產品就很難進行迭代、改良,也就無法產業化落地。力合科創、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與大型央國企、產業龍頭公司有長期的合作。當一個早期項目進入力合科創孵化體系,力合科創會幫它篩選、對接最合適的客戶。部分項目還與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立了聯合實驗室,雙方共同去實現產品的落地。
可以說,力合科創20多年來打造了一個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的生態,這個生態當中有人才,有技術,有資本,有產業。比如在金融服務上,力合科創不僅能股權投資,還有小額貸款、小額擔保、融資租賃,堪稱全方位的扶持中小科技企業的發展。
放眼全國,很難找到第二家公司像力合科創一樣把科技成果轉化做到模式化、規模化的高度。力合科創已經是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標杆。很多深圳之外的創業團隊,也不遠萬里地找上門來,希望在力合科創的平臺上做轉化。
力合科創深耕科技創新服務二十餘年,持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硬科技企業的發展成長,已經具備明顯先發優勢和強大品牌優勢。目前,力合科創已累計孵化服務企業4000多家,投資高科技企業近500家,培育上市企業30多家,完成200多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隨着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中國科創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在賀臻看來,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內涵就是把科技成果轉化爲生產力,也就是說科技創新要從創新端向產業端演進。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仍是長坡厚雪的賽道。
在新的中國時代背景下,賀臻表示,力合科創不追求做到多大管理規模、有多少個IPO,而是要做中國科技成果投資孵化的第一生態、第一體系、第一品牌。當然,作爲上市公司更要通過做成果轉化、做企業孵化、做產業催化,做新質生產力培育,最終形成公司自身的以科創爲底色的商業模式和可持續性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