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樹人作育英才」金山三界壇聖德宮 宗教結合教育

▲「百年樹人作育英才」新北金山區百年廟宇三界壇聖德宮。(圖/慈母護金山提供)

記者郭世賢/新北報導

新北市金山區百年廟宇三界壇聖德宮,建廟道光辛卯年(西元1831)石碑紀載着草創草壇易於廢壞,寺廟具有教育功能,設立三界壇分校學堂,供附近學童一至四年級就讀,五年級後再回公學校就讀,直到畢業。如同培養人才,更具分學校教育精神所在。

聖德宮主委璧山表示,明治三十九年(西元1906)四月十四日,設立三界壇分校學堂,供附近學童一至四年級就讀。三界壇分校招收草裡、幹華萬壽永興、六股、清泉西湖兩湖、重和等學童,五年級後再回金包裡公學校就讀,直到畢業。

大正四年(西元1915)十一月十日,金包裡公學校第六任校長藤澤新平先生,曾在宮廟前手植橄欖樹,並於樹旁立「御大禮紀念樹」,植樹如同培養人才,更具分學校教育精神所在。

嚴璧山說,當時聖德宮慶典,請三官大帝神尊乘轎出巡,由信士恭擡遶境!聖德宮保民國四十一年歲次壬辰年梅月(四月)古神轎,李振源等信士捐獻,此古神轎已歷經六十六年歲月。

▲ 金包裡等地區首富望族,至今仍保有三間祖厝(芑豐居)見證歷史地位。(圖/慈母護金山提供,同下)

慈母護金山發起人嚴文綺表示,祖厝歷史將近二百年,見證地方百年曆史。廟宇除了祀求庇護國泰民安五穀豐盛之外,集結地方紳士原金包裡堡西勢莊移至三界壇蓋起土角厝立廟捐獻者其中之一來至漳州李布,當時金包裡等地區的首富與望族,至今仍保有三間祖厝(芑豐居)見證歷史地位。

李布公原籍福建漳州人嘉慶七年來臺,李家第十三世祖白手起家經營有成。嘉慶二十二年時,獲賜「汝顏進士」, 於是返回漳州攜眷來臺,此後墾殖經營,廣置田產,成爲當時金、雞、貂、石一帶的首富, 並以「李芑豐」(芑:音ㄑ一ˇ)爲家號,其後子孫興旺,於是又擇鄰地興建三合院族人稱之爲「新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