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態,還是要發展?長江經濟帶給你一個答案!

(原標題:保生態,還是要發展?長江經濟帶給你一個答案!)

原標題:同飲一江水 共繪九州圖——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召開一年間

這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與探索,是對中華民族發展道路的歷史思考和戰略抉擇。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中國發展的大棋局,再落關鍵一子——

“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一年來,長江經濟帶建設持續深入推進,中華民族母親河開啓發展新航程。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謀劃永續發展之路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

2017年1月。四川宜賓與雲南水富交界處,向家壩水電站庫區支撐起巨大的溼地生態系統;江西省鄱陽湖黃金嘴水域的湖光山色中,一羣羣白鶴、大雁、天鵝在朝陽下自由飛翔;位於長江入海口的上海崇明,來自北極、西伯利亞的候鳥在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棲息……

6300公里的長江,奔流不息的長江水,如同千百年來一樣,涵養着沿江生態,將沿線數億百姓生活緊密相聯。

生產、生活、生態,長江的三個主要功能中,生態功能長期被忽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說,長江經濟帶橫穿東中西部,輻射連接南北方,區域面積佔全國的20%左右,人口比例佔全國40%以上,構成一條獨有的自然生態屏障。

承東啓西、接南濟北、通江達海、人文薈萃,長江流域孕育了綿延數千年的中華文明,如今正在爲中華民族探索一條生態優先的發展道路。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支撐。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

這是從中華文明的歷史高度思考長江經濟帶發展——

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爲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系統,成爲中華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

“因爲有了長江,纔有了沖積而成的崇明島,不能讓母親河因污染而枯竭,因開發而損毀。”上海市崇明區委書記馬樂聲說。

“這是第一個把生態文明、綠色發展作爲首要原則的區域發展戰略,是基於新發展理念的重大思路調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這對我國區域發展是變革性的,未來區域發展要把保護修復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

這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謀劃長江經濟帶發展——

長江經濟帶發展水平呈梯度分佈,下游是經濟最發達的長江三角洲,中上游還有大別山區等多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如同廣袤中國的縮影,沿江地區既存在巨大差距,又有着巨大的韌性、潛力和迴旋空間。

面對較大的經濟下行壓力,是繼續大幹快上、延續傳統發展模式,還是作出轉變?

“中西部加快追趕的進程中,必須超越傳統發展模式,走出一條不一樣的發展路徑,促進經濟發展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王一鳴說。

這是以全球化視野審視長江經濟帶發展——

長江經濟帶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兼具沿海、沿江、內陸、沿邊等全方位開放優勢。

“深化向東開放、加快向西開放,統籌陸海開放,擴大沿邊開放,打造橫貫東中西、聯結南北方的對外開放走廊,形成與 一帶一路 建設深度融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國家發展改革委研究員肖金成說。

這是以長遠眼光瞻望長江經濟帶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統一市場、加快轉方式調結構,要用“快思維”、做加法;科學利用水資源、優化產業佈局、統籌港口岸線資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資項目,要用“慢思維”,有時要做減法。

加減之間,承載着發展理念的深刻轉變。“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尊重自然規律,也是對經濟社會規律的尊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說。

承東啓西溝通南北 逐夢黃金經濟帶

翻開中國地圖,漫長的東部海岸線宛如一張蓄力已久的長弓,長江經濟帶就是那根蓄勢待發的銳箭。箭的能量和強度,決定着中國經濟所能到達的方位。

2016年前三季度,長江經濟帶11省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達8.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重慶、貴州增速更是在兩位數以上,位居全國前列。

“在全球經濟復甦艱難曲折,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長江經濟帶因其經濟總量、產業結構、創新要素等,已成爲經濟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 壓艙石 。”王一鳴說。

一年來,《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出臺,頂層設計,擘畫藍圖;長江經濟帶省際協商合作機制初步建立,一系列事關全局的重點工作開局良好,爲長江經濟帶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生態優先,堅持綠色發展新理念——

湖北武漢餘家頭水廠,附近60萬居民的“生命之源”。在距離水廠上游不足一公里處,13個非法碼頭一度沿江而建,環境髒亂不堪。而今,砂堆消失,碼頭關閉……這是湖北省取締571個長江、漢江非法碼頭的縮影。

一年來,沿江各省市先後啓動長江干線非法碼頭、非法採砂、化工污染整治等專項行動,推動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爲核心的保護項目,楚源集團等一批“明星”企業因環境違法被處罰。

“資源環境是慢變量,顯性成效短期並不明顯,但一些污染項目因此叫停,不少重大生態工程加強前期論證,謀求更科學理性的發展。”吳曉華說:“地方發展的理念觀念在變化,發展方式在調整,這是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

創新驅動,引領轉型發展新座標——

全球每三臺筆記本電腦就有一臺“重慶製造”,全國每8輛汽車就有一輛“重慶製造”——依託長江經濟帶良好的區位優勢,深居內陸的重慶,悄然間發展成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和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新興產業集羣匯聚,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豐富,建成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安徽、重慶等省市轉型升級成效顯著……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沿江產業加快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一個世界級產業集羣正在孕育。

黃金水道,打造內河經濟新高地——

9月中旬,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再添一景——三峽升船機正式進入試通航階段。

一年間,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漢江雅口航運樞紐等工程進展順利;渝萬高鐵、武孝城際鐵路、長株潭城際鐵路、滬昆高鐵相繼開通,立體交通走廊建設不斷推進,助力黃金水道打通“最後一公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內河經濟帶初現規模。

轉機制尋合作通世界 開拓區域協調發展新境界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升級。展望未來,長江經濟帶建設將爲中國探索一條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轉變理念思維,構建保護髮展良性模式——

從大開發轉向大保護,轉變不在一夜之間。湖北巴東縣一個年利稅6000萬元的採石項目,最終因生態因素被擱置。一些幹部觀念短期轉不過來,有些不理解。

抓保護短期稅收減少,生態支出反倒增加,這是擺在地方幹部面前的現實問題。專家建議,加快改變以經濟指標評價幹部的慣性思維,加大生態指標考覈比重。

轉變經濟發展理念,要算長遠賬、整體賬。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督促沿江省市明確考覈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快推進長江立法。

創新體制機制,探索區域協同新模式——

如同一條巨龍,長江經濟帶初現龍首牽引、龍腰支撐、龍尾擺動的良性格局。然而,中央和地方之間、沿線各省市之間、中央各部門之間,仍存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

區域協同,是瓶頸,也是突破口。抓手是深化改革。

王一鳴認爲,各省區市存在競爭是正常的,關鍵是做好頂層設計、規劃引導,從生態環境這一最大公約數入手,探索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機制,逐步拓展合作領域。“合作的動力必須是自發的,關鍵是找到利益共同點,創新體制機制、市場運作實現共贏。”

對接“一帶一路”戰略,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

2016年8月,重慶農資集團與哈薩克斯坦鉀鹽公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渝新歐”國際貨運通道把哈薩克斯坦生產的鉀肥投放西南市場,進而通過長江水道投放中部市場乃至亞洲市場。不產一粒鉀肥的重慶,將打造年流通量300萬噸的內陸最大鉀肥集散中心。

一江帶全局。黃金水道溝通“一帶一路”,正成爲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引擎。

千帆競秀、百舸爭流。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上下同心,憑藉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和決心,久久爲功的耐心和信心,長江經濟帶必將走上綠色、生態、永續的發展之路。

記者:安蓓、陳煒偉、林暉、王賢、何宗渝、賈遠琨、程士華

新媒體編輯:李明、吳平、牟宇、繆異星

視頻:新華網、新華社全媒報道平臺

(原標題:保生態,還是要發展?長江經濟帶給你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