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只剩三家店,這個服裝品牌頂不住了

又一國際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面臨危機。

4月16日,全國企業破產重整信息網新增一條公開案件。被申請人爲服飾品牌C&A的關聯公司西雅衣家商貿集團有限公司。網站顯示,該案件的申請人爲上海金衡法律諮詢有限公司,辦理法院爲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壹覽商業統計發現,目前大衆點評上仍有26家C&A門店,其中有3家已暫停營業。

C&A是誰?

公開資料顯示,C&A隸屬於荷蘭BRENNINKMEIJER家族,品牌名取自其兩位創始人Clemens和August名字的首字母,是一個有着184年曆史的老牌服飾品牌。

在歐洲的快時尚圈,C&A一直有着巨大的影響力。早在20世紀後期,位於歐洲的C&A就已經開始使用自助服務收款機、自動扶梯等現在連鎖快消品牌門店常見的設施,還創建了當時少有的購物概念品牌零售店。到2007年底,C&A在歐洲、拉丁美洲和中國擁有超過1400家專賣店。

正是在2007年,C&A進入了中國市場,諸多一二線城市均能看見其身影。在許多80後、90後眼裡,C&A便宜好穿,折扣力度相當大,是"時代的眼淚"。

壹覽商業發現,C&A天貓旗艦店目前以賣短袖及褲子爲主,價格多位於100-220區間。

雖同是國際快時尚品牌,C&A在中國的熱度與同定位的ZARA、H&M等品牌並不在一個量級,在一線核心商區的"存在感"有限。2020年,C&A決定將中國業務出售給中科通融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下稱"中科通融")。收購達成後,C&A中國將公司名稱由西雅衣家(中國)商業有限公司變更爲西雅衣家商貿集團有限公司。

企查查顯示,西雅衣家商貿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6月,法定代表人爲呂瑞龍,註冊資本約24.13億人民幣,由中科通融投資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新疆融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河南和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共同持股。風險信息顯示,該公司存在多條被執行人、限制消費令及失信被執行人信息。

據多個媒體報道,出售中國業務與公司的整體戰略收縮調整有關。在出售中國業務時,中國市場已是C&A歐洲本土外的最後一個國際業務。近些年來,C&A開始專注於歐洲本土業務,2019年10月取消了巴西業務的上市計劃,2020年年初則把在墨西哥的77家門店出售給了當地貿易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線上銷售方面,南極電商(002127.SZ)在2021年公司與西雅衣家商貿集團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雙方擬共同出資設立公司,其中南極電商佔註冊資本60%;C&A(中國)佔註冊資本40%,合資公司將享有C&A商標在中國地區的線上商標。

南極電商方面稱,南極電商將擁有C&A商標(中國區)線上使用權,並全盤接收、重新再造C&A線上旗艦店。

壹覽商業發現,C&A微信公衆號在2023年8月後再未更新。

C&A品牌天貓旗艦店客服告知壹覽商業:"我們的線上和門店分開運營,我們暫時也沒有門店的信息。"品牌抖音旗艦店上線時間較短,目前僅有7款圍繞戶外防曬的SKU,粉絲數僅2262位。

國際快時尚們怎麼了?

響徹歐美的國際快時尚品牌,近年在中國的生意卻不好做。常駐一線商圈,存在感與奢侈品牌相當的H&M、ZARA,在內地業績同樣承壓。

H&M集團發佈的2022年財報顯示,H&M2022財年淨銷售額以當地貨幣(瑞典克朗)計同比增長6%,淨利潤則暴跌68%。此外,H&M集團於去年11月30日宣佈將裁減1500名員工以削減成本。

2021年開始,H&M旗下子品牌Monki先後關閉了中國香港和大陸地區的所有線下門店。2022年3月31日,Monki的天貓旗艦店正式閉店,全面退出中國市場。

2022年,H&M關閉了上海淮海中路旗艦店,這家店是H&M在中國內地市場開出的第一家店,開業時間長達十五年。據悉,這家店開業首日就創下了200萬元的驚人銷售額。

去年6月,H&M北京三里屯店將正式關店。這家開業於2014年6月的旗艦店至今已營業9年。

據媒體報道,自2020-2022年,H&M在中國的門店已累計減少了100多家。壹覽商業統計發現,H&M在杭州的線下門店也已從巔峰時期的數十家縮減至5家。

本月初,#西班牙品牌ZARA多城大面積閉店#話題也登上了熱搜。雖然對於"ZARA將逐步撤出中國市場"這一傳聞,品牌方對多個媒體迴應稱:"正常優化與升級門店。"母公司Inditex集團的財報數據卻一定程度反映其頹勢。

據Inditex集團最新財報,其在2023年財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0.4%,達到359億歐元,淨利潤增長30.3%至54億歐元。其中,增速最快的三個品牌分別爲由內衣品牌轉型爲運動品牌的Oysho、走高端路線的Massimo Dutti和年輕化品牌Stradivarius,三者分別增長19%、15%和13%。其他品牌,包括Zara、Pull&Bear和Bershka,均錄得10%的增幅。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及其他地區"佔比下滑,爲16.9%,而在2020年這一數字爲23.2%。

壹覽商業此前在《大規模閉店,粉絲緊急掃貨,ZARA輸給了不夠"快"?》提到,定位於快時尚,產品本身性價比缺乏競爭力,國內線上快時尚帶來的衝擊都是ZARA等品牌業績承壓的主要原因。

迴歸C&A本身。首先,相較ZARA,C&A在價格上顯然更具優勢。然而,C&A在中國鋪開門店的幾年,又正好是電商渠道正在以"消費升級"爲主旋律的幾年。性價比沒能踩中時代的鼓點,市場競爭力也就沒能完全釋放。

其次,本土快時尚依託線上渠道已經崛起,國際快時尚開始"快"不過中國快時尚。武漢大學經管學院吳先明教授曾對媒體分析,中國本土很多品牌都可以做到"快",早年間憑此開拓市場的快時尚品牌,優勢已經不復存在。吳先明表示,隨着中國供應鏈的崛起和新技術的發展,很多本土品牌可以做到平均出貨週期不到1周,甚至更快。比如希音(SHEIN),可以在3天內完成從設計到上架的全過程。

最後,和同行相比,C&A在線上渠道的佈局堪稱是"擺爛"式的。壹覽商業發現,除了天貓旗艦店,C&A沒有在更多渠道進行運營,線上放棄大部分電商渠道,線下業績又在疫情三年遭到重創,成爲中國消費者"時代的眼淚",C&A並不冤枉。

國際快時尚品牌,來到了在中國的十字路口。要和中國的企業競爭,"快"顯然已經不夠用了。如何在抓住線上的流量的同時,提升服務力,做好線下消費場景打造、產品的迭代,成爲了新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