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波士頓閃亮重生
■波士頓在過去20年,從日漸沒落的都市蛻變成一顆耀眼之星,其成功之道在於將自己打造爲大學與研究機構集中的學術重地,進而吸引科技與製藥公司進駐,爲當地經濟注入活水。
■Boston's boom was driven in part by a new dynamism among it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as technology expanded and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developed.
在1988年美國總統大選競選期間,當時共和黨提名的總統候選人老布希,曾批評波士頓港是「無蓋的下水道」。過去被認爲是美國最髒港口的波士頓港,現在卻成爲最受當地民衆歡迎的去處,如此戲劇化轉變,也象徵波士頓歷經20多年努力,已成功轉型爲美國最繁榮的都市之一。
波士頓的改變,前市長曼尼諾(Thomas M. Menino)是一大功臣。雖然曼尼諾與波士頓港的清理沒有直接關係,不過他善用資源,將波士頓潛能發揮至極致。在他20年任期期間,透過他的積極推動,讓波士頓從逐漸沒落的都市,蛻變成一顆閃亮的新星。
哈佛大學都市社會學家辛普森指出,「在70與80年代,部分都市被外界視爲即將步入死亡。犯罪猖獗、民衆外移與缺乏希望,是當時那些都市的最好寫照」。不過他指出,當其他都市相繼殞落之際,「波士頓卻欣欣向榮」。
在曼尼諾卸任後,如何維持波士頓的繁榮重任將落至波士頓新市長威爾許(Martin J. Walsh)身上。
曼尼諾擔任波士頓市長是一個意外。當時的市長佛林(Raymond L. Flynn)奉命出任美國駐梵諦岡大使,迫使曼尼諾在1993年突然接下波士頓市長的職務。身爲老派政治人物的他,只想全力改善波士頓,無意在政治仕途更上層樓,這也令心無旁貸的曼尼諾,反能更加專注波士頓的市政工作。
波士頓在當時陷入經濟衰退、加上種族關係緊繃與民衆大幅出走,讓該都市人口從1950年代到達80萬人的巔峰後,在1980年代大幅萎縮只剩下56萬3千人。
不過到了80年代中期,人口逐漸迴流。在90年代則有愈來愈多移民遷徙至此落腳。當時的波士頓,吸引許多畢業生、空巢者、都市專業人員與年輕家庭進駐。
到今日,波士頓人口已經回升至63萬6千人。即使該都市的住屋成本居高不下,不過波士頓的人口成長率卻超越紐約與舊金山等熱門都市。
此外,波士頓的人口生態也有改變。如今在該都市的黑人、拉丁美洲與美國亞裔人口的總數已經超過白人。
知識份子 最愛波士頓
波士頓的榮景,有部分原因歸功於受到科技擴張與知識經濟的發展,吸引一些大學與研究機構在此落腳,並進而崛起茁壯。波士頓基金會總裁葛洛根指出,「世界已經改變賦予這些機構的新價值」。
他表示,目前波士頓共有8所研究大學與15所教學醫院,全球沒有其他都市擁有如此多大學與學術機構,足以與波士頓分庭抗禮。
他強調「創新經濟吸引這些機構來此設立」。
學術機構的成功,導致生技科技、製藥與科技公司大舉進駐,並進而吸引年輕、高教育的勞動人口來此地居住,爲波士頓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該都市的商業活動激增與住宅區的發展,是過去20年來最明顯的改變。